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施工方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10:46: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应达到设计要求,再用振动压路机压实。碎石的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且级配良好、不得有超粒径的现象发生,不得含有石粉、碎石里不得含有风化石或软石。 (2)泥结碎石路面层施工

①准备工作。包括放样、布置料堆、整理路槽和拌制泥浆。泥浆按水土体积比0.8:1—1:1 进行拌制,过稀或不均匀,都将直接影响到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②摊铺碎石料:将事先准备好的石料按松铺厚度一次铺足。松铺系数为1.2~1.3 左右按设计要求的宽度及厚度进行摊铺。

③初步碾压:初碾的目的是碎石颗粒间碾压紧,但仍包留有一定数量的空隙,以便泥浆能灌进去。因此以选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为宜。碾压遍数不超过2—4 遍(后轮压完路面全宽,即为1 遍),碾压至碎石无松动情况为度。

④灌浆:在初压稳定的碎石层上,灌浆预先调制好的泥浆。泥浆要浇得均匀,数量要足够灌满碎石间的孔隙。泥浆的表面应与碎石齐平,但碎石的棱角仍应露出泥浆之上,必要时,可用竹帚将泥浆扫匀。灌浆时务使泥浆灌到碎石层的底部,灌浆后1—2h,当泥浆下注,孔隙中空气溢出后,在未干的碎石层表面上撒嵌缝料(约1~1.5m3/m2),以填塞碎石层表面的空隙,嵌缝料要撒的均匀。

⑤碾压:灌浆后,待表面已干而内部泥浆尚处于半湿状态时,再用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继续碾压,并随时注意将嵌缝料反匀,直碾压

到无明显轮迹及在碾轮下材料完全稳定为止。在碾压过程中,每碾压1~2 遍后,即撒铺薄层石屑并扫匀,再进行碾压,以使碎石缝隙内的泥浆泛到表面与所撒石屑粘结成整体。

⑥质量要求:泥浆必须浇灌均匀,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松散、弹簧等现象。用压路机碾压后,不得有明显轮迹。面层与其他构筑物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施工完的路面外观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还可采用另一种施工方法:拌和法。拌和法施工与灌浆法施工不同之处,是土不必制成泥浆,而是将土直接铺撒在摊铺平整的碎石层上,用平地机、多齿耙或多铧犁均匀拌和,然后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方法同灌浆法。在碾压过程中,需要时应补充洒水,碾压4-6 遍,撒铺嵌缝料,然后继续碾压,直至碾压到无明显轮迹及在碾轮下材料完全稳定为止。 7、下田坡道

下田坡道的宽度应满足耕作机械下田的行走宽度和转弯半径。坡度不能大于耕作机械的最大爬坡度。路面强度和施工方法与连接的道路相同。

四、桥涵工程的施工方法、技术措施

(一)施工方法 1、工序流程:

测量定线→土方开挖→浆砌石桥台→浆砌石拱圈→预制构件安装→土方回填→整理验收。

2、施工方法与操作要点

基坑开挖完成并经现场监理工程师核验后再进入下道工序。砼及钢筋砼工程应按有关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其原料购进、堆放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采用机械拌和砼、振捣棒振捣。砼浇筑过程中应分批、分仓取样,做试块,备标号试验;砼养护按规范要求进行。

(二)技术措施 1、材料控制

浇筑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及外加剂的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施工要求

钢筋的焊接、绑扎成型:钢筋必须具有出厂证明书、并在使用前抽样检查,质量合格才能使用,焊接、绑扎施工符合设计及规程要求。

砼工程:砼原材料、配合比和塌落度等指标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控制。砼搅拌采用集中搅拌。砼浇筑时,桩基表面必须凿毛,砼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砼振捣同时还应采用木锤敲打模板外侧,以减少气孔。施工完毕应按气温对砼进行养生。

过路涵工程施工

挖土→砂垫层→C15砼垫层→安装涵管→接头处理→回填土 1、挖方

根据建设单位交付的点位进行复测并加密。按照设计图中的位置和高程进行施工放样,用白灰撒出开挖界限。采用反铲挖掘机开挖,测量人员跟测,土方运至建设单位指定的弃土场

2、模板

底模用土基支撑,其上做C10混凝土垫层,侧模采用工具式钢模板,模板尺寸1200*300,横背楞用1.5寸钢管,竖背楞用10*10木方加固,透壁锣栓采用ф12圆钢,顶筋用ф22钢筋保证混凝土的尺寸。模板缝用密封胶条填塞。模板根部用木方锁紧。模板缝用密封胶条填塞。在两侧用紧线器调正垂直度。

3、混凝土浇筑

采用分层浇筑法施工,振捣层为30-50厘米.按规范要求的程序和方法振捣,一般情况下使用50振捣棒,振捣时间15-20秒/点.振捣间距50厘米,振捣点布成梅花状,保证砼的密实性.外观上看一般不再泛出气泡即已密实。

4、下管

采用12吨吊车人工配合下管,在砼垫层上弹出中心线,涵管就位用混凝土块两侧固定位置,管口凿毛处理,用水泥砂浆钢丝网做管口。

5、回填

回填土选用含水量符合要求的粘土,分层回填,填土时管道两侧以同等的速度填筑,受力均匀。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五、防护林工程

1、 设计原则

A.应结合当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防护林设计。

B.建立以农田生态防护林为主,多林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创造新的农业地理景观,建立结构合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C.统一规划、全面整治。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林带结构

根据地形、气候条件、风害程度及其特点,因地制宜确定林带结构、种类、高度、宽度及横断面形状。 3、 林带走向

林带走向一般应与主害风向垂直,偏角不得超过30°。在一般灌溉地区,林带应尽量与渠向一致。 4、林带间距和网格面积确定

1)主副林带间距根据土壤条件、防护林类型、害风频率、害风最大风速和平均风速、林带结构和疏透度、林带高度和有效防护距离,同时考虑灌溉条件、地物、地形、田块形状、原有渠系和道路分布等因素确定。

2) 在有一般风害的壤土或砂壤土耕地,以及风害不大的灌溉区或水网区,主林带间距宜为200~250M,副林带间距宜为400~500M,网格面积宜为8~12.5公顷;风速大,风害严重的耕地,以及易遭台风袭击的水网区,主林带间距宜为150M左右,副林带间距宜为300~400M,网格面积宜为4.5~6.0公顷。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