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1:50: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宽容〉序言》教案及教后记
刘 侠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来解读文章主旨; 2、理解“宽容”在课文中的含义,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3、训练多角度解读文本的思维能力;
二、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通过概括文章十部分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选读《宽容》的部分章节,了解作品内容与风格。
三、教学过程:
1、介绍房龙及《宽容》。(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体重200英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亨德里克·房龙,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会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说,20年代他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于是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那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2、检查预习,对文本进行整体理解。
概括文章十部分内容大意。(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无知的山谷,宁静的生活。 漫游者离开又回到山谷。 先驱者传播新文明。
守旧老人率众杀死了先驱者。 山谷遭旱,生灵遭难。 饥寒交迫,仍恪守旧律。 山民叛乱,投奔新路。
重获新生,怀念先驱者。 再回山谷,朝拜先驱者。 警示人类,不要重蹈覆辙。 3、解读文本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篇带有明显的寓言特征的散文,文章中包含了若干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和人。请你把这些物和人找出来,并分析出他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物 象征意义 无知山谷: 封闭、落后、专制的生存环境
(永恒的山脉、知识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 人 象征意义
守旧老人: 旧世界的统治者、立法者、执行者
人 们: 对新事物开始不理解、后来理解并接受的普通大众 漫 游 者: 传播新文明的先驱者
文中的“无知山谷”没有年代,也不知在何地,这种时空的不确定性,使它具有了一种超然的普遍性和象征性。村民们依靠千年的律法和古书以及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来建立他们的社会规则和生活理念,多少年来,没有人敢打破这种超稳定的秩序,也不知山谷之外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但它的内部总有一天会产生“叛逆者”来打破陈腐的社会秩序;它也禁不起任何自然灾害的袭击,灾害一来,就会土崩瓦解。请不要以为这是消逝了的历史遗迹,它只是作者的一个象征,象征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其实到处都有。它可能是一个单位和村庄,也可能是一个地区和国家。落后的地方有,发达的地方也会有。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事实上的统治者、立法者、执行者。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组成一个统治集团。他们成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并将其奉为“圣经”、当作律法,而解释权、执法权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教导村民要乐天知命,不要对外面世界有任何想像和幻想。他们对试图走出山谷的青年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法律制裁,极力维护着“无知山谷”的古老秩序。他们是最专横、最“不宽容”的一伙老人,绝不容忍年轻人有冒险行为,甚至不允许你有思想自由。但当他们拼死维护的山谷部落遭受天灾之后,他们也跟随年轻人仓惶出逃,去寻找新的家园了,这又显示了他们人性的虚伪。
“村民们”的形象具有两面性。在守旧老人的严酷统治下,他们麻木无知,自满自足,享受着所谓的“天伦之乐”。他们窃窃议论着“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坚定地站在守旧老人的一边,凶狠地惩罚他们同类中的“先驱者”。但面对家园被毁、饿殍遍野,他们冲破老人们的阻挠,毅然走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当他们踏着“先驱者”的足迹,找到新的家园后,他们改变了对先驱者的看法,追悼先驱、继承遗志,开创着新的生活。这又表现了他们真诚、革命的一面。
“宁静”“幸福”的“无知山谷”,其实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反叛和斗争。一代代的年轻男女,“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他们不是摔下山崖,就是被活活处死,山脚下已经“白骨累累”。那位年轻的“漫游者”“先驱者”,就是这许多男女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没有屈服于守旧老人的恐吓、劝说,悄悄走出部落,四处漫游,筚路蓝缕,踏上一片新的土地,看到有同样血肉的男男女女,目睹了“光彩夺目”“细心雕琢”的城市,他没有自私地一个人走进城市,而是又
长途跋涉回到山谷,他要把发现的“新大陆”告诉村民。他的出发、见闻,无疑证实了千年不变的古训的荒诞,无疑粉碎了守旧老人们的愚民政策。因为人们一直不怀疑守旧老人说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得到了最严酷的惩罚--重石砸死、抛尸山脚。这位“先驱者”在专制制度下献出了生命,他没有实现自己“带领”大家“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的愿望。 4、理解文章中“宽容”的含义。
理解了文章的象征意义,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章的主旨——“宽容”。这个词我们今天通常认为它是一种态度,是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加以容忍和宽恕的优秀品质。
而房龙笔下的“宽容”是不是与我们的通常认识有稍稍的不同?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宽容”? 房龙先生写作时期所通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宽容”(toleranc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应该说这种宽容的要求并不高,它是对人权的最起码的尊重。然而遗憾的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宽容却常常缺席,导致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比它可能达到的速度慢了很多。房龙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以此为切入口,写出了《宽容》这部别具一格的历史著作。
显然,在《宽容》以及《〈宽容〉序言》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宽容,而是它的反面:不宽容,以及这种不宽容所带来的悲剧。那么,到底是谁在不宽容呢? 守旧老人和普通大众。
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对漫游者如此的不宽容呢?如果你是这无知山谷中的一员,你又会如何对待这位漫游者呢?
不宽容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经验的盲从,和对异己的排斥;而对于守旧老人来说,更是出于嫉妒,出于对丢失自己统治者地位的恐惧。 5、分析人类进步过程中,“宽容”的作用。
不过,在故事的结尾,村民们按照漫游者的指引终于找到了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p133)。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在漫游者没有带回外面世界的讯息之前,无知山谷的村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第一小节“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并在第一部分的结尾重复了这句话。)
这是不是说明无知山谷的村民们只是兜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如果没有那场旱灾,村民们就会永远那么幸福的生活下去,漫游者的行为也就没有了价值?(讨论)
(从无知山谷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知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并非是“兜了一个圈”。原来无知山谷的生活虽然是幸福的、宁静的,但那是一种愚昧的幸福、落后的宁静,“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p130)“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这样一个愚昧落后而又封闭的群体是一定会出现危机的,因为“潺潺的知识小溪”总会“枯竭”,内部的矛盾一定会引发“叛乱”,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旱灾”是一定会来的,只是时间的早晚罢了。而来到新世界后,“人们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这种幸福是摆脱了愚昧做自己的主人的幸福,他与当初无知山谷里的所谓幸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