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6/28 22:04: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鹊巢》与《驺虞》分别是《诗经·国风·召南》的首篇和末篇。《国风·召南》之诗体现了诸侯之风,是召公在其封地进行教化而致。

这两组诗歌体现了周室正道初行、王基始奠的气象。

第二节 王充

一、生平

27年——97年,字仲任。朴素唯物主义者,无神论奠基人。 1、“细门孤族”:农民。

祖籍在魏郡(河南),祖父王泛迁居会稽郡(浙江)钱塘县,做小商贩。

王泛有二子,王蒙、王诵,迁居上虞县。27年(光武建武三年)王诵生子王充。 2、幼小敏慧,八岁能文。

博览群书,过目成诵。得名师指点,学业大进。

同乡谢夷吾:“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后汉书·王充传》) 做小官,屡遭贬。“位不进,亦不怀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安于贫穷,从事著述。

3、《论衡》85篇,20余万字。现存84篇,佚《招致》。 “《论衡》者,论之平也。”“论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

《知实》16个事例说明“圣人不能先知。”——“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如孔子先知,当知颜渊必不触害,匡人必不加悖。见颜渊之来,乃知不死。未来之时,谓以为死。” 4、蔡邕,王朗。

二、《论衡》的中心:批判谶纬神学。

1、董仲舒的官方经学与社会上的谶纬迷信结合形成。

“经”,织布的纵线,汉人解释为“常道”,用来尊称儒家典籍。 “纬”,织布的横线,汉朝儒生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 天人感应:人事活动会从“天”那里得到反应,特别是代天治民的君主行为的好坏,“天”会直接降下祥瑞以资奖励,或降下灾异进行谴告。百姓更要按照天道行事,不忠不孝,得罪君父就是得罪了天,会受惩罚。

“谶”,又称谶语、符命、图谶。是一种用隐秘的语言来“预决吉凶”的宗教性迷信。假托神的启示,预告政治事变。

①秦始皇32年,方士卢生,《录图书》,“亡秦者胡也”。北伐匈奴,实际是二世胡亥。 ②刘秀“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劉)为天子”(《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中元元年(56),“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③尹敏,“君无口,为汉辅。”

“孙咸征狄”,“平狄将军”。

④王充一生经历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四朝 章帝建初四年(79年),白虎观会议,班固《白虎通义》。

“天子受命于天,不可更易”。 董仲舒《天人三策》“万物非天不生”,“为人者天也”,“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白虎通义·灾异篇》“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 天地自然是有意志的东西,能够支配人的祸福。 2、王充认为天地无知,天地无为。《论衡·自然》“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 《谴告》“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明雩》“世之圣君莫若尧、汤,尧遭洪水,汤遭大旱。如谓政治所致,则尧、汤皆恶君也。”

16

《雷虚》“雷为天怒,虚妄之言。”举五例,说明“夫雷,火也”。

①有光如火②石头经雷击,赤红,投于水,声如雷;③房屋焚烧④中雷死,须发焦;⑤人伤寒,激气,腹中雷鸣。 三、文学思想

1、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对作》“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佚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1)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肯定司马迁“书汉世实事”。 2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