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27 4:44: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这个梁惠王看起来很勤政爱民啊,孟子却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3、孟子对一个“勤政爱民”的君王作如此评价,是否太刻薄了?何不进行赏识教育,多鼓励,少批评?
梁惠王之“勤政”,并非真正为了“爱民”。他希望百姓人数日益增多,只是为了在战争中拥有强大的实力,百姓只是他的战争工具而已。孟子一眼就看穿了其真正的动机:“王好战”。关于梁惠王的好战,另有文字可以证明: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尽心章句下》)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第 6 页 共 20 页 也就是说,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而穷兵黩武,不仅百姓,就连他所爱的子弟都不得不跟着去送死。
孟子洞穿了梁惠王冠冕堂皇的话语之下阴暗冷酷的动机,所以决定给他来一场头脑风暴。孟子的使命感和浩然之气由此可见一斑。孟子曾说:
“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孟子·告子章句下》)
孟子说的意思就是: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必胜。”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办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在辅助夏桀。
孟子要做的,不是一个伪“良臣”、真“民贼”;他要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
这位精神导师胸怀壮志,诚恳殷切,他不仅仅要帮梁惠王“解惑”,还要向他“传道”、“授业”。他意图对这位君王进行灵魂上的革新,向他传讲“王道”,同时,为他提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为他走向“仁政”铺平一条阳关大道。
所以,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否定梁惠王,并非刻薄,而是志存高远,意欲实现彻底的翻转,来一场灵魂的革命。
第 7 页 共 20 页
4、孟子为梁惠王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措施呢? “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这两段。概括来说,就是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知礼仪)。
5.王道之始,要做好哪些方面呢?用文中的词句简明概括地回答。
养生丧死。
也就是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两个方面都要能够满足百姓的需求,让他们生死无虞。这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
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6.孟子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对于现代社会有没有意义?试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
提示:这个题目包含三个小问题:孟子的观点,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谈自己的看法。孟子在文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