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2:09: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 后 作 业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有一次卫灵公问孔子布阵行兵之法,孔子说:“俎豆(古代礼仪)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想要表达的思想实质是( )

A.知之为知之的实事求是精神 B.坚持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C.忠于鲁国统治者的忠君思想 D.献身教育事业的人生目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俎豆(古代礼仪)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反映了孔子坚持以礼乐制度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 ( )

A.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

C.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 D.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关于“仁”“礼”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乱不堪,儒家学者游历各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A是政治上的发展趋势,B是经济制度的变化,D是道家学派的主张,都无法体现题意。故C正确。

3.周润发版《孔子》曾引发热议,许多人认为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电影上映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减弱,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孔子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

A.全面回归自然的隐士 B.专制君主的参谋 C.劳苦大众的代表

D.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解题的关键是对孔子形象的定位。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入世”,突出理想和奋斗。A是道家形象,B是法家形象,C不能反映孔子奴隶主阶级的立场。故D正确。

4.《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尚水作品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孔子对待不同素质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故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5.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位思想家之所以褒奖齐桓公是因为他维系传统秩序,而贬斥晋文公是因为他“僭越礼制”,可见这符合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故A正确。

6.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处理材料的能力。材料借妇人的悲惨遭遇道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结论,体现了孔子反对苛政,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7.《论语·颜渊》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

A.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中孔子对于同一问题对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正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说施教对象不分贵贱,与题干无关。

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如本题中,老子以水为例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联系老子的思想,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辩证法思想。唯物论思想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无为而治思想和民本思想都是讲统治者怎样治理天下,三者都与题干无关。

9.《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反映了道家学派 ( )

A.同情人民的疾苦 B.倡导“无为而治” C.提倡辩证法思想 D.主张“道法自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尚贤”“不贵”“不见”等可判断,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10.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

尚水作品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消极影响的是( )

A.主张小国寡民,“常使民无知无欲”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 D.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答案:A

解析:老子“使民无知无欲”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故答案为A。

11.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

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 答案:B

解析:材料“国以人为本”反映出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君无为则人乐”“抑情损欲”体现了道家学派的“无为而治”“知足寡欲”思想。故B正确。

12.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答案:B

解析: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实际上是他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悲观与无奈,所以说反映了当时的没落贵族的要求。

1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C.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D.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因此B项表述错误。同时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老子的政治思想,只是其哲学思想。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 请回答:

尚水作品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答案:(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道德规范)。 (2)维护奴隶制度。

(3)相同点: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点: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材料三: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中国某思想家著名语句“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强烈反响。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属于何种哲学派别?

(2)有人说《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并结合材料二指出该著作的显著特点。

(3)材料三中的“思想家”是谁?反映了其怎样的政治主张?如何认识该主张? (4)有人说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什么也不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老子的“无为”思想与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道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2)不同意。《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特点: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老子。无为而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4)“无为”不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思想,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即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二者都要求统治者体恤百姓,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二者的思想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尚水作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