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3:05: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设计洪峰老师 板书设计 作完成P8页比较的表格 业布给恐龙模型排队: 从高到矮:1 2 3 4 置 从长到短:1 2 3 4 从胖到瘦:2 4 3 1 教 学 反思 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1)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2)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 (3)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四、研讨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五、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活动手册中。 4.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1)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的大小的? (2)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 完成P8页比较的表格 给恐龙模型排队: 从高到矮:1 2 3 4 从长到短:1 2 3 4 从胖到瘦:2 4 3 1 第 21 页

教学 内容 2.2起点和终点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教学难点: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二、问题聚焦 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2.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三、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1)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3)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第 22 页

课堂教学 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游戏。 1.举手回答问题。 2.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1. (1)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 (2)思考问题。 2. (1)先倾听,然后按照老师要求完成。 (2)全班要统一标准。 (1) 分小组活动。 设计洪峰老师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3.纸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 (2)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3)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4)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四、研讨 1.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 2.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3.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五、贴纸带与展示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2) 自己练习。 3.(1)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2)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1.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2.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3.倾听。 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板书 设计 作业1.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布置 2.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教 学 反思

第 23 页

教学 内容 2.3用手来测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细致的一一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重点: 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学生准备: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师准备: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 一、问题引入 1.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二、聚焦主题 1.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 “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2.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三、探索活动: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 2.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第 24 页

课堂教学 1.倾听。 2.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1.看课件,倾听。 2.倾听。 1.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1)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