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考试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4:44: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偏旁同部首的联系与区别

“偏旁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于是有些教师就认为“偏旁”和“部首”是一回事,这是一种误解。偏旁和部首,虽然有某些联系,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现在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如“语”字,由“三点水”和“吾”两个偏旁组成;“盆”字由“分”和“皿字底”两个偏旁组成;“问”字由“门字框”和“口”两个偏旁组成。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所以,“偏旁”,主要包含形旁和声旁两类。

在分析字形时,常常提到“部首”这个术语,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附表”里有《部首名称表》。那么,什么是“部首”呢?一般地说,部首是表义的偏旁。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偏旁中,部首的数量很少,常用的不过一百多个,前面提到的《部首名称表》列出的部首是99个。大量的偏旁是表音成分,主要是声旁,常用的有一千多个。声旁中将近90%是独体字,如“偏”、“驾”、“固”等字中的“扁”、“加”、“古”,这类声旁叫做“成字声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那些构字能力强的成字声旁叫做“基本字”。 把表义的偏旁叫做“部首”,起源于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古代字典。古代字典给汉字分类采取“据形系联”的方法,把具有共同形旁的字归为一部,以共同的形旁作为标目,置于这部分字的首位,因为处在一部之首,所以称为“部首”。如“妈”、“妹”、“妙”、“姑”等字,具有共同的形旁“女”,“女”就是这部分字的部首。 二两种部首——识字部首和检字部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首”这个术语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存在两种含义。识字教学中所说的“部首”,通常是指合体字的表义偏旁,分析字形时常提到的“三点水”(氵)、“提手旁”(扌)“四点底”(灬)等,就是这类部首。这类部首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可以叫做“识字部首”。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有“部首检字表”。在教给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也用到“部首”这个词语,在这种情况下所说的部首可以叫做“检字部首”。

识字部首同检字部首大部分是重合的,如“提”字,识字部首是“扌”(称“提手旁”),检字部首也是“扌”(称“扌部”)。两者虽然都叫“部首”,又大部分重合,却不是同一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

首先是内涵不同。识字部首是表义偏旁、构字部件,检字部首是某一类字字字形上的共同标志。识字部首有“旁”、“头”、“底”、“框”、“心”五种类型,每一类型都有具体名称,如“言字旁(讠)”、“雨字头”(雨)、“马字底”(马)、“同字框(冂)”等,而检字部首统称为“某部”,如“丶部”、“亻部”、“亠部”等。

其次是作用不同。识字部首有利于字形字义的识记,检字部首有利于字的检索。例如“雉”,是一种鸟,按识字来说,只能归入“隹字旁”,但在字典的检字目录里可以归入“矢部”,另如“席”、“堂”、“耀”、“功”、“恙”等字,按识字来说,只能分别归入“巾字底”、“土字底”、“光字旁”、“力字旁”、“心字底”,但在字典的检字目录里却可以归入“广部”、“⺌部”、“羽部”、“工部”、“羊部”。

再次是固定程度不同。识字部首是固定的,例如“语”字,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说它的部首是“言字旁\(讠);检字部首是临时性的,例如“臻\字和“恭”字,在检字目录里都属“—部\,离开检字目录这个环境,谁也不会说它们的部首是“横部\。 另外,两种部首涉及的范围也不同。识字部首范围小,只有合体字才有识字部首;检字部首范围大,合体字的部件、独体字的笔画、合体字的笔画,都能作为检字部首。例如“和”字,本义是“以声音相呼应”,“口”是形旁,“禾”是声旁,检字部首既归入“口部”,又归入“禾部”;“棠”是木本植物名,“木”是形旁,“尚” 是声旁,检字部首既归入“木部”,又归入“⺌部”;再如独体字“果”和“中”,检字部首都是“丨部”,合体字“疑”,检字部首是 “丿部”。

不明确识字部首和检字部首的区别,容易造成混乱。某地区曾经出过这样一道试题:让学生指出“严”字的部首,标准答案是“—”(横)。学生不明确试题的要求,几乎全答不出来,只有个别学生答了“厂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有区别地使用“部首”这一术语。在指导学生查字典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部首”这个词,可以说某字在检字目录中归“某部”,如果非用不可,要让学生知道,这里说的是检字部首。像上面那道试题,如果问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严”字查什么部,大概学生不会答不上来。 三识字部首的作用

识字部首是汉字中很有特色的构字部件:它构字能力强、利用率高,一个“三点水”( 氵)与其他部件组合,可以构成500多个字。识字部首一般都有名称,便于教学中称说;一般都有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记忆字形。利用识字部首纠正错别字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常把“爬”字的左边写成“瓜”,把“恭”的下边写成“水”字的样子,如果他们明白了“爬”要用“爪”、“恭”是内心的一种感情,就不会把“爪”写成“瓜”、把“⺌”(心字底)写成“水”了。 汉字绝大多数是合体字,就是一个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单位构成的。这些基本单位叫作“偏旁”。比如“明”是由“日”和“月”合成的,“字”是由“宀”和“子”合成的。这里的“日”月“宀”“子”都是偏旁。

汉字的偏旁中,有些本身就是一个字,如“日”“月”“子”等;有的是不成字的,如“宀”。有的字作为偏旁时,字形稍加变化,如“人”写成“亻”,“水”写成“氵”。

部首是适应编排字典的需要产生的,是指汉字在结构上有某些相同的部分。如“江、河、湖、海”都有“氵”;“他、你、们”都有“亻”,这“氵”和“亻”就是部首。

汉字的偏旁和部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所有的部首可以作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比如“你”,偏旁有“亻”和“尔”,部首只有“亻”。

认真搞清楚偏旁和部首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偏旁———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合称偏旁,但在习惯上,对汉字的上下左右统称偏旁。

2.⺌部首———按照汉字字形结构,取其相同部位,作为查字依据,其相同部位,称为部首。

3.⺌偏旁和部首的关系:

①同一个汉字的某个部分,既是偏旁,又是部首,但在不同的场合,它们的叫法各不相同。如语文的“语”字,在分析字形结构时,它的左边部分,叫做“言字旁”;在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则把它叫做“言”部。

②有些汉字的偏旁不是部首,如春天的“春”,分析字形结构,它是上下结构,“⺌(春)字头;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就找不到“⺌”(春)部,就是查“日”部了。

③也有些汉字的部首不是偏旁,如平安的“平”,它的部首是“一”(横)部;在分析字形结构时,就没有“一”偏旁了。

④汉字的偏旁远远多于部首,汉字的部首只有200个左右,其中大都可作偏旁,除此之外,还有将近600个偏旁,但有些是不常用的,习惯上不叫它偏旁,而称为汉字的部件。

? 1.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

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

由于汉字结构复杂,许多汉字并不是左右结构的。所以,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之为“偏旁”。 2.部首是从应用功能的角度定义的。

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时,根据汉字的形义关系排列汉字。他把含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排列在一起,并把这种排字方法叫做“分别部居”。每“部”第一个字就是“部首”。

可见,部首也是偏旁,是用来作为排列和检索汉字依据的特殊“偏旁”。

3. 传统文字学中“两分法”及“偏旁部首”的概念不能满足现代汉字结构分析实践的需要。因为:

①偏旁不是汉字结构中最小的离散单位。有许多汉字的“偏旁”本身还包括几个互相离散的构字成分,如:“赢、幂、谬、隋、蒯、剜、撅、阔、胸”等;

②有些偏旁是一个合体字,可以继续拆分。字和偏旁界限不清,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如: 贺——加、贝/力、口、贝;

章——音、十/章——立、早/立、日、十; 韶——音、召/立、日、刀、口; 孀——女、霜/女、雨、木、目;

③部首仍然使用,但是,确定部首的原则和标准已经从“义类”原则变为“检字法”原则。 偏旁、部首不是同一个概念,但二者之间有联系,有重叠。

什么是偏旁呢,我们知道,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偏旁就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一个合体字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一个偏旁一般是由两画或更多的笔画构成,如构成“戏”字的偏旁“又”和“戈”。也有少数偏旁只有一画,如“乱”字右边的“乚”。

偏旁有两种。一种可以独立成字,称为成字偏旁,如构成“鸭”字的“甲”和“鸟”都是成字偏旁。另一种不能独立成字,称为不成字偏旁,如构成“影”字右边的偏旁“彡”就是不成字偏旁。

偏旁有单一的,也有复合的。如“做”,可以分解为“亻”和“故”两个偏旁,“亻”就是单一偏旁,“故”就是复合偏旁。“故”还可分解成“古”和“攵”,其中的“古”又可以再分解成“十”和“口”。

什么是部首呢?顾名思义,部首就是一部之首,是用于查字典的。汉字有好几万,我们从字典上查一个字,总不能从头翻到底。要提高查字的效率,就得从字形上给汉字归归类。比如说,凡是带“日”的字放在一起,称为日部……属于哪个部首的字就要到哪个部里去查,这样速度就快多了。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就是用部首来给汉字归类的。许慎将九千多个汉字归为540部,于是也就有了540个部首。现在一般的汉语词典或字典,有200个左右的部首。熟悉部首,对查字典是很有帮助的。

偏旁是汉字的构成单位。编字典时,把有同样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它们共同的偏旁作为首字,这就叫部首,是一部之首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对汉字从形体上进行分类。例如:“你、他、伯、们…”共同的偏旁是“亻”,“亻”是部首。“河、波、浩、汉”共同的偏旁是“氵”,“氵”是部首。有些字不便归于哪一偏旁,就用它们共有的笔画(起笔)作部首,这样的部首如:、点、一横、丨竖、丿撇。一般的汉语词典或字典,有200个左右的部首。熟悉部首,对查字典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旁是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

圈、围”中的“囗”,“偏、翩、篇、匾”中的“扁”,“拎、伶、翎、零”中的“令”,都是偏旁。

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如山、口、火、石等,我们可以知道:部首是因为字典、词典检字释义等的需要,从偏旁中归纳出来的,偏旁包括了部首。

什么叫“本字”

口语里面的字或者词汇,经常碰到写不出来个情况。但有些字,实际上是属于失传之古语,或者在历史上发生了音变,

到了近代不可考或者不为人晓。而这个原本的写法,就叫本字。在方言里面,本字探寻的问题特别常见。

本字问题的解决办法 本字问题一般解决方式如下:

? ? ?

寻本字:千方百计考证出一个可能性比较大的本字。但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本字的现代发音和口语实际发音(口语一般性比较存古)相差比较远的脱节问题,不太利于本字在一般群众当中的推广。 训读:以其他同义但不同音的字代替。比如,借普通话的“这”,读上海吴语的“迭”。这种做法对于推广

也有一定的阻力。因为其语音和字形的脱节。

假借字:以近音字代替无字可写的词语。这个是很常用的做法,往往也比较实际。因为“本字”的概念也

是相对个,找不到也证明不出某某字是本字,有些本字也非常生僻,在现行电脑字库里面也没有收录,影响信息化。如果可以找到简单的同音字,并且最好意思也“般配”,那么就可以用这个同音字来替代。譬如上海吴语的近指代词“迭”,根据考证,19世纪的时候还是舒声“第”,有人讲来源于“是”,“是”在文言文里面确实有表示普通话“这”的意

思。

?

?

新造字:新造汉字,多为「口」字旁。这为粤语所广泛运用,对吴语来讲不大适用,成本有点儿高,

并且效果不一定好。

汉罗混用:全文以汉字为主体,无字可写的词汇利用罗马字,即拼音来写。

? 白话字:全以罗马字书写。 正字

不管用上面哪种办法,如果一个字的写法被大家广泛应用和承认,或者被一定的规范机构规范,那么,这个字就是“正字”

了。

三、《说文解字》与汉字字源学和字用学

当汉字在具体的言语作品里行使自己的记录职能时,我们常会发现;它所记录的那个词或词素,并不是原初它据以构形的那个词或词素。(举例见图31、图32)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因此,汉字学既要弄清一个汉字字符原初造字时的状况——字源,又要弄清汉字在各个历史阶段书面的言语作品中使用的情况——字用。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不能离开《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所收入的汉字,以小篆为主,兼及籀文与古文。小篆是秦统一以后经过规范整理的文字,籀文是周宣王时经过整理的文字,古文则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其使用的年代看,都比较晚,尤其是小篆,有些小篆甚至是后代隶书的篆化,恐怕已经接近西汉时代。这些文字当然都不能看作字源。但是,由于《说文解字》貯存汉字形义的系统性,它又成为探讨字源不可缺少的参照。(举例见图33、图34)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字源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本字,二是原初造意。

本字指的是专为一个词所造成的字,它的形体是由这个词的某一义项为根据而构造的。(举例见图35)《说文解字》就是提供本字的。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本字:(举例见图36、图37、图38)

如果我们用本字的观念来分析现代汉语双音词,就会发现,这些双音词中的某些词素是写本字的,而另一些词素却是写借字的。(举例见图39、图40、图41、图42)

分清本字和借字,并不是要把所写的借字都改成本字。文字作为书写符号,要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借字已经通行的,不必改为本字。分清本字和借字,目的是为了从字源出发来辨别词。本字所负载的本义与引申义,属同一个词的多

义项,而借字与本字记录的不是同一个词,本义与引申义和借义虽写同一个字,但并非同一个词,把它们分析开来,对正确理解词义有很大好处。(举例见图43)

所以,本字有探源的作用,恢复了原初造字时赋予这个字的职能,说明这个字的音与义是从哪个词上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字学在确定本字时,一般都以,说文解字》作为依据,因为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博采通人,运用五经的词义来解释小篆的字形,一般人认为带有规范作用。“本字”这个概念,就是由此从《说文》学里概括出来的。以后,研究其他古文字,也都要对照《说文》,探求“本字”,“本字”便成为字源学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了。

与本字相联系的,还需要弄清一个字的原初造意。前面说过,汉字的形义统一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形体的演变,意义的引申,职务的转移,不同的历史时代与不同的文字体制,会产生对汉字形义不同的解释,但是,只有原初的造意才能称为字源。对字源的探索,是随着发现与辨别更古老的文字而向前推进的。但是,不论在传统文字学还是古文字学里,《说文解字》的小篆都是探讨原初造意的一个重要依据。因为,从对上的关系看,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阶段,它继承了古文字构形的各种手法,具有古文字构形的各种现象,保留了古文字原初造字的原貌或痕迹。从对下的关系看,小篆以后的隶书和楷书,都是顺应小篆构形系统从书势、笔画上发生的变化,很少有结构的变化。沿着隶、楷的字形而找到小篆,再由小篆作为新的起点去追溯更古的造意,这是探求汉字字源的必由之路。即使《说文解字》对某些字形的解释有一定的错误,我们也能沿着字形的演变轨迹探求出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从而更确切地把原初造意阐明。(举例见图44、图45)

有些小篆在造意上变化较大的字,沿着字形变化轨迹和词义引申线索,仍可以追溯到原初造意。(举例见图46、图47、图48)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形与义两方面的变化,对造意的解释也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论是否合理,也不论变化辐度有多大,总是有迹可寻的。而小篆就是追溯字源的中转站。由此可见《说文解字》在字源学中的地位。

确定了本字,又弄清了它的原初造字意图,便追溯到了汉字的字源。但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随时发生着记录职能的变化。汉字字用学,就是汉字学中探讨汉字使用职能变化规律的分科。既然汉字字源学离不了《说文解字》,字用学当然也离不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以五经用字为基础的,而五经用字又奠定了中国古代文献用字的基础,所以文献文字学里的字用问题,一直是以《说文解字》作为依据的。这表现在多方面:

首先,在本字与借字的问题上,中国古代的文献学家,以《说文解字》所提供的本字为基础来确定借字。这一点前面谈本字时已经谈过,这里再从借字的角度来举例说明。(举例见图49、图50)

《说文解字》坚持形义的统一,因而常有与文献用字的矛盾。这种情况,《说文》有时用“读若”,有时用引经来表示。(举例见图51、图52、图5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