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考试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5:11: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古今字的造字关系

形声字的构字能力最强,故大部分的今字都是用形声字的方法造成的。归纳起来,今字的造字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①以古字为声符,另外添加意符形成今字,用这种方法造成的字最多。例如:名銘、采採、要腰、厶私、亨烹、丩糾、景影、反返、竟境,等等。

②改变古字的意符形成今字。例如:說悅、赴訃、錯挫、斂殮、沽酤,等等。

③声符、意符全换,构成今字,这实际是假借字。例如:“伯”的今字“霸”;“戰”的今字“顫”;“罷”的今字“疲”;“北”的今字“敗”,等等。

对于古今字,我们还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不要受意符的影响而产生错觉,特别汉字简化以后,有的是起用笔画少的古字代替后起字,因此我们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和习惯去衡量古今字,把后起字反误认为古字,而实际情况恰巧相反;第二是古今字实际是区别字,不单纯是先造字和后起字的关系,即古字的职能多,义项广,而后起字的职能少,义项狭,并包含在古字里面。如果古字和后起字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职能相等,字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不同场合都可以互相代替,那么它们就不是古今字,而应是异体字了。例如:“网”是先造字,而“網”是后起字,两者只是形体不同,意义完全相等,任何时候都可以互相替换或混用,虽有出现的时间先后特点,但这类字应归入异体字。其它如“竝并”、“处處”、“辠罪”,等等,都应归入异体字了。

为什么说汉字传载信息的作用特别强大?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是汉语言文化的基石,是汉语文的微缩景观。汉字中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汉语文化的滥觞和源泉。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表意性使汉字超越了语音的羁绊和时空的局限,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这种表意性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每个汉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

汉语言文字具有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信息冗余性,属于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与印欧语系存在着巨大差异,不能用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简单地分析汉语言文字。应立足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探讨适合中国人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生硬地照搬外国的语言教学模式。

以最简单的象形字“水”为例。试想,现实中水的存在形态是不可胜数的,既有江河湖海之汪洋,又有沟溪塘池之恬静;既有大浪淘沙之雄奇,又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明丽,可谓丰富多彩。面对如此变幻莫测的水世界,古人没有被丰富的表象所困惑,而是大胆地舍弃了这么多外在的感性经验,深刻地抓住了水的流动性根本特征,把水描写成流动状。在远古时期,人们所接触到的最广泛的液体也就是水了。所以,凡是表示液体的字,大都有三点水作为偏旁。可见,象形字并非机械描摹客观事物,而是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此外,“水”字的造型还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特征:一是对称美,二是曲线美。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查《说文》,竹部的汉字共有147个,为何如此呢?在于中国盛产竹子。有370多种竹子,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和,黄河以北地区还产竹。富饶的竹源,使我国在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时代。仅殷商时代诞生的竹简就延续了两千多年,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竹文化。从远古的女娲用竹做笙簧,羿使用弓箭“射九日”神话始,我国人民种竹、爱竹、用竹盛行。汉民族的衣食住行同竹子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在汉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鲜明印记。

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我们的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明证。鉴于先人们这种文化认识,于是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金”旁的字,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再如从竹的“箴”到金属的“针”(繁体字左为“金”,右为“咸”),也有一个从竹针发展到金属制针的历史过程。就是到了现当代,由于化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现了若干新的化学元素,为此,表示新的化学元素的新造汉字共计有56个,如:氧、氯、氟、氖、碳等。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马叫“骘”(zhì),红黄色的马叫“骍”(xīng),长髦牛叫“牦”(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中国的汉字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描述性字汇体系,不是西方那种有毫无本义的字母所组成的单词,这样的单词只有经过定义并广为人知之后,才能完成其交流工具职能,相比较而言,西方仅仅具有表音功能的单词其内涵只能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之上,是一种典型的“契约文字”。西方单词由没有本义的字母组成,所以能够方便地进行定义,方便地进行推理和演绎,相对容易满足形式逻辑的要求---因内涵狭隘和理解的分歧少。而汉字做这样的推演就明显具有问题,比如“心之官则思”其中的“官”字,既可以当作名词性的词汇去理解为“功能”,也可以作为动词去理解为“控制、主宰”,而且都不能说是错了,最好的理解是两者都包含在内,这样才比较全面和具有汉语特有的韵致和美感。

说到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西方的符号文字更是难以望汉语之项背,100年前的英语,非专家根本就不能解读,而2000多年之前的《论语》,今天还是能够比较通达地理解,还有所感悟,笔者的感悟绝对不受历代注释家的干扰,可以看到汉语是一种民主的文字,而非西方那样经过严格定义的概念化的“专制文字”。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只要用很少的文字,就能够营造出一个很完整的意境,传达非常完整的人们内心信息,这是任何其它文字都难以比拟的。汉字容许人们去感悟,也能够方便地传达人们的心志,这是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语言体系,才能做到的。

汉语用来翻译西方近代的全部自然科学的先行著作,从来没有出现什么误解和不足,中国的科学家使用汉语进行思考和交流,也从来没有什么障碍和困难。而且汉语的方便性还在于即使是不同的学科,人们也能够非常方便地相互交流,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一个老记者要完整记载心脏病手术,并传达有用的信息给医生的同行们,那绝对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医生自己动手写文章。在汉语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汉语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平民化的语言,也是交流与传承功能非常强大的语言。

中国人只要学会6000个汉字,大概毕生就不会遇到多少生字了。而西方的大学毕业生,在5-10年之后,其掌握的词汇量常常要翻两番,达到8-10万个,才能在专业领域跟上形势。毛泽东选集四卷有66万多字,在分析了中国革命的背景与现实之后,再全面阐述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政策策略问题,使用的全部单字只有2981个汉字!

《汉语大字典》共收单字56000个。但是,实际通用的汉字并不很多。根据专家统计,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也是因为汉字传载信息的作用特别强大,所以厚厚的原著翻译过来之后,就只剩下薄薄的一本了。大概美国出版业要使用3000万吨纸张,才能与中国使用1000万吨纸张发布的信息量相当(如果使用文言文的话,估计只需要300-400万吨纸张),所以汉字是一种节省资源的环保型文字。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