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实习报告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3:00: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距今约300万年左右)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真可谓“大地颤抖,山崩地裂”,其挤压应力以北西——南东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朝之雄姿,与峨眉平原相对高差达2600余米。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体抬升具有间隙性和各断层抬升速度不同,决定了峨眉山的整个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岭,东北方向则为低缓的浅丘平原,以及人们常称的峨眉山是“三大层七小层”,即接引殿为第三层之麓,洗象池为第二层之麓,报国寺为第一层之麓。

根据峨眉山沉积的岩层,以及下面的花岗岩计算,两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应有高度为海拔7000多米,而现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过海拔3099米,那么还有3000多米的岩层怎么不见了呢?一方面是因为峨眉山山体本身,断层纵横,岩层破碎,易于风化侵蚀;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气等因素的剥蚀,致使其高度在增长的同时被减少。尤其是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左右)冰期的出现(据蕨坪坝冰积物的堆积情况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现过3次),强大的冰川活动,极大程度地剥蚀着岩层。加之峨眉山区雨量充沛,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严重地浸蚀、冲刷岩层。各种岩层中,只玄武岩岩层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峨眉山金顶、万佛顶、千佛顶,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处。

正是大自然的内外营力雕刻,创作出无数奇特秀丽的景观,把峨眉山打扮得绚丽多姿,使雄、秀、奇、幽、险集于一山之中。

(二) 峨眉山的地质概况 1 峨眉山的地层

峨眉山区的地层,除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石灰系以外,其余震旦系、寒武系、下奥陶统、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到第四系都十分发育。

峨眉山地层厚度巨大,从震旦纪到晚三叠世垮洪洞期,其间除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为陆相基性岩浆喷发岩,宣威组、飞仙关组为陆相碎屑沉积外,其余均为海相沉积。从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开始,峨眉山即结束了海洋环境,而代之以陆相的河流、湖泊沉积。

新生代以来,峨眉山体快速升起,致使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呈零星和椐状分布于山麓平原地区,本区地层发育情况见表八: 界 系 统 地

代厚度21

备注 方号 性地层名称 第四 新生 界 系 新第三系 中 溪口K1g 新第三系 N Q (米) 135 砾岩、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的韵律层 又称嘉庆统 (K1j)底部以砖红色泥岩与夹关界分界。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粉砂岩、1600 砂岩,夹杂色页岩、泥灰岩,下部为棕红色泥岩、页岩夹浅灰色泥灰岩及褐色页岩。本组岩层中发育有波痕、泥裂、虫迹等构造,并夹石膏薄层。 夹 关K1j 400 砖红、大红色铁质厚层块状砂岩为主,发育波痕、泥裂构造,具泥质同生砾岩。底部砂岩含石英砾石 底部为灰绿色中厚层,透镜状泥质、钙质粉砂J3p 150~878 ---细砂岩,全组岩性主要为棕红、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 下统 白组 垩 系 生 侏 组 蓬上莱 统 镇组 界 罗 中 遂宁J2sn 200~335 组 棕红色、砖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局部产透镜状石膏薄层。 22

系 沙溪 统 庙组 灰绿色岩屑砂岩和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互层,中J2s 500~900 部夹一层厚1~~3米的黑灰色、黄灰绿色页岩。其内含叶肢介化石。 自灰白色、浅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流J2z 224~422 岩和紫红色、紫灰色砂质泥岩互层,底部夹有井中至薄层状粉砂、细粒石英砂岩。 组 白下田灰褐色粘土岩和页岩,夹灰白色细粒石英砂岩,J1b 34~75 统 坝局部含煤线。 组 广义嘉陵江组。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侧须(川主)和东南侧(高桥----龙池)。在东麓上家高桥至龙门洞之间,由于峨眉山大断层和报国T3x 520~950 统 河寺断层的破坏而大多缺失。底部为灰黑色页岩,组 薄层粉砂岩,夹多层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有人将此曾单独命名为“垮洪洞组”)。 广义飞仙关组、本组地层主要发育于峨眉山东麓。由于岩石坚硬,通常形成峡谷地貌。如龙门峡、庙儿岗峡、张沟口峡等。下部为灰至深雷灰色薄层钙质页岩及白云质泥灰岩,本层底部三 中口T2L 426 常有一层水云母粘土岩(绿豆岩)。中部为浅统 坡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夹组 有瘤状石灰岩及角砾状灰岩。部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薄层状白云岩。 顶部为深灰色膏溶角砾岩(约20~~40米厚) 属浅海至滨海沉积。 迭 嘉 陵T1j 169 下部: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 中部:灰至浅灰色薄层灰岩及中厚层灰质白云岩互层,部分为紫色。 上部:浅灰色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及浅紫色膏溶角砾岩。属滨海相沉积。 下部:紫色薄层细粒钙质岩屑砂岩与浅灰色灰岩(碎屑灰岩、鲕状灰岩等)互层,在露头上T1t 114 紫色白色相间,十分醒目,极易辨认。岩层中波痕、斜层理、虫迹、泥裂等曾面构造发育,属滨海至浅海相 系 下 江组 铜统 街子组 23

飞仙T1f 关组 沙湾P2s 组 峨上 眉统 山P2β 玄 武二 岩 古 迭 系 栖生 统 界 奥 陶系 霞组 梁山组 大乘寺组 下统 罗汉坡组 O1L O1d P1q 下 茅口组 P1m 198 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细粒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沙质泥岩及中粗粒砂岩,含钙质结核,具大型斜层理,泥裂等,属河流及三角洲沉积。 又称乐平统(P21)主要为暗紫色铁质凝灰岩、页岩、粘土岩、粉砂岩与黄绿色、灰绿色岩屑砂岩、铁质粘土岩互层,含菱铁矿结核。 本区玄武岩底部常有一层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页或透镜状煤层及灰色铝土质泥岩。本区玄武岩主要为黄绿色斑状玄武岩,暗灰绿色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三种,一般可见由斑状——微晶(柱状节理发育)——杏仁状的喷出顺序,均属大陆喷发性质。 深灰色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下部夹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纹层。茅口灰岩的预面呈凹95 227 346 凸不平,具黄褐色色调,代表经过一个时期风化剥蚀作用。其上的煤系地层代表海岸沼泽,故二迭系上下统间为一平行不整合面。 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白云岩灰岩及白云岩、易碎,富含方解石脉及沥青质。 282 P1L 0.5—16 灰色,黄绿色及黑色砂质页岩夹灰质页岩及赤铁矿、菱铁矿组。 148 又称新阳统(P1y)以黄绿色及灰绿页岩为主、夹薄层砂岩,整合于O1L上。 底部为浅灰色页岩及石英砂岩,夹多层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橘红、紫色薄至厚层白云159 岩夹浅灰色石英砂岩。上部为黄绿色、深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白云质砂岩及结晶灰岩,发育波痕及交错层理等构造。 2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