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实习报告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2:19: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斩断,故目前所见只是大背斜的一段残体。

由于核部地层破碎以及山体迅速抬升,为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强烈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背斜核部形成残山深谷,地势较两翼高山区相对较低。

挖断山背斜:为本区次一级褶曲构造,轴向约北西450。核部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P1)翼部为上二叠统(P2)和三叠系地层。西南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中等。东北翼近核部地层产状正常。但远离核部(龙门洞电站---龙门洞口)发生倒转。另外,背斜枢纽均发生倾没,故属小型短轴倒转背斜构造,保存完整。轴部尚有挖断山断层穿过。

万年寺向斜:紧靠挖断山背斜西南侧,轴向北西约500,核部地层在五显岗一带为飞仙关组(T1f),桂花场以北为嘉陵江组(T2j),再向北为雷口坡组(T21),显示出枢纽向北西方向倾没。

由于东南端受观心坡断层推及的影响,宽度较窄,西北端逐渐展开,成“喇叭型”。其核部较开阔,近挖断山背斜一翼较大。属开阔不对称向斜构造。

(2)断层: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峨眉山大断层、观心坡断层、挖断山断层、报国寺断层组。

峨眉山大断层:是本区最大的一个断层构造,它对本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地貌特征都起着控制作用。断层走向北东400,倾向北西,倾角500~~700,断层线出露长度40公里以上。其东北端在鞠槽西侧被第四系覆盖。在张沟一带,峨眉山花岗岩逆冲到三叠系岩层之上,断距很大,破碎带宽达100米,它实际是由几条分合交替的断裂组成的断裂破碎带。

观心坡断层:规模较峨眉山大断层小,东起纯阳殿一带,向西经观心坡至脚盆坝,全长18公里,主断层线露头略呈舒缓的反“S”状,东西两端走向近东西,中段北西500。断层有许多分叉,构成复杂的分枝状形象,其特征在黑龙江栈道南至观心坡间尤为明显,这里峨眉山花岗岩及白云岩直接掩复于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之上。断距几乎与峨眉山大断层相当。但两端很快减小。从此也可以看出,它是峨眉山大背斜在褶皱加剧过程中的一个应力释放面。这个断层不仅切断了峨眉山大背斜的北端,而且由它产生的分力作用,形成了万年寺向斜和挖断山背斜构造。

挖断山断层:发育在挖断山背斜轴部,走向北西450~~400,倾向南西,断距较小。在挖断山南侧,断层使二叠系上部灰岩发生重复。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辟理。构造透镜体及牵引现象发育,属逆冲断层。

报国寺断层组:发育在报国寺和伏虎寺之间,向北延伸至龙门洞口,再继续向北北西方向延伸长约8公里,倾向西至南西。为高度逆断层。在报国寺附近一条冲段层使上三叠须家河组直接掩复了中侏罗沙溪庙组之上,断层两盘地层全部直立倒转。另一条使侏罗系上部和白垩系底部地层缺失。由于报国寺断层发育在山麓地带,大多为松散堆积物及植被覆盖。

(三)峨眉山地貌 1、地貌特征及成因

峨眉山位于四川地台的西南边缘,这里发育着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挖断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其中以峨眉断层规模最大。它对本区地貌发育以及地貌单元的划分起着控制作用。北东向的峨眉大断层与北西向的观心坡断层,将峨眉背斜分割成三角形断块。自白垩纪末的地壳与动(四川运动)以来,这一断块伴随着强烈的褶皱、断裂运动,开始逐渐升起,并奠定了本区地貌的基本骨架。第

29

三纪末,由于喜山运动,印度板块向西藏地块强烈碰撞,她所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影响到整个亚洲东部。一次一次强烈挤压,使峨眉山体沿峨眉大断层面向上滑移,致使峨眉断块抬升,到第四纪中期(100多万年前)已上升2000多米,在近数十万年中,又上升1000米左右。于是形成了一座拔地而起的断块山。

除峨眉大断层及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峨眉山主体)强烈上升外,在观心坡断层北侧(纯阳殿、凤凰坪一带)以及山麓外侧(黄湾、二峨山等地),也有所上升,但上升的速度不同。据认为近五十年,峨眉山主体,平均每年上升 2毫米;观心坡断层北侧地区,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则上升0.2毫米。由于同一时期内,以三种不同的速度上升,故使现代峨眉山地区呈现三个平台,即东麓低山为一级,海拔600~~700米;万年寺、凤凰坪、牛背山等处为二级,海拔约为1200米;九老洞、大坪、华严顶(天池峰、宝掌峰)为第三级,海拔为1700~~1900米。此外,在洗象池以上,还保存着多级溶洞与地形平台,如以弓背山、王帽山为代表的海拔2000~~2500米平台;以金顶、千佛顶为代表的海拔3000~~3100米平台。不过这些平台形成的时期较为古老,加上断块山在内力作用引起的上升过程中,同时遭到外营力的剥蚀,所以平台的形态保存较差。

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在峨眉大背斜的轴部最为强烈。此处沉积岩累计厚度(Z~~K)达6000米,经长期的流水作用,冻融风化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外力剥蚀,岩层消失,花岗岩出露,山势降低,背斜轴部高程仅为1800~~2000米。并以天池峰为分水岭,形成了北面以黑龙江、白龙江;南面以张沟为主的背斜谷和次成谷负地形,显示出高山深谷的地貌景观。而背斜西翼却高高崛起,形成一座单面山。其山脊沿南北方向延伸,前坡冻融,崩塌作用强烈,形成相对高度达700余米,长度0公里的悬崖绝壁,处于峭壁边的金顶、千佛顶和万佛顶仍是这座单面山的三处尖缝。单面山后坡为一地势开阔的倾斜缓坡,与前坡悬崖形成鲜明对比。

在单面山前坡的下部分,背斜轴部以及背斜东翼,即海拔600~~2400米一带,沟谷地貌十分典型。普遍发育了切沟、冲沟和峡谷。横剖面呈“V”字形。沟床和河床多跌水。纵剖面上出现数级列点,呈阶状。白龙江、黑龙江和张沟上游段以逆向谷为主,而下游段,则为背斜谷和次成谷。这三条河流从源头至山口落差达2000米以上,因而流水作用强烈。

从峨眉山麓至山前平原,发育了洪积扇和河流阶地。山前峨眉平原是在峨眉断块山抬升过程中发育起来的一个相对沉降的盆地。平原长约20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一不规则矩形平原大部分由双福河、峨眉河、临江河以及若干沟谷搬运物质形成的大小洪积扇所组合而成,其中规模最大的洪积扇为张沟洪流搬运物质所堆积而成的高桥洪积扇。

河流出峡谷进入丘陵、平原以后,流水侵蚀作用逐渐变为以侧向侵蚀为主,谷坡缓、河床宽,河曲发育。黄湾、张坝、姚坪是三个较大河曲,河曲堆积岸分布有四级阶地。其中Ⅲ级较完好,Ⅲ、Ⅳ级呈小丘。

峨眉山地区是我国以及我省西部降雨中心,年平均降雨量为1580~1900毫米。而且绝大部分雨量集中在6~~9月。故流水侵蚀作用,尤其是暴雨所形成的洪流,对山区产生着强烈的侵蚀。加之峨眉断块山强烈上升,内外力作用相辅相成,致使峨眉山形成千沟万壑,崇山峻岭,呈现山高谷深的地形。正因为如此,沟谷比降大、沟谷流水显示出巨大的下蚀与搬运能力,加剧了流水作用。同时由于地势复杂,暴雨常触发滑坡、崩塌等重力作用,并酿成泥石流,冲出山口为建造峨眉平原提供了物资来源。可见,在多雨条件下的强烈流水作用是本区地貌发育的主要外营力。

30

峨眉地区还有较多可溶性岩层分布,加之流水充沛,气候适宜,使溶蚀作用较为强烈。形成了岩溶地貌。峨眉山主体有多层溶洞分布,而九老洞是其中较大的一个。岩溶作用也加剧了剥蚀作用的进行,峨眉断块山千沟万壑不能不与岩溶作用有关。

从山前到山顶,温度出现了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再500米以上的山地,除流水作用外,还有冻融风化作用,尤其在2990米以上地区,一月平均温度小于-6℃。冬季积雪期长,冻融作用更为强烈。它使分布于峨眉之顶且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裂不断扩张,岩石结构遭到破坏,加之单面山前坡陡崖上的岩石,其软弱结构面的倾角小于悬崖陡坡角度,抗滑力小。因此在重力作用下,玄武岩易发生崩塌、错落。结果使单面山前坡陡立,绝壁高耸。

综上所述,本地地貌单元可分为两大地貌单元,西为山地,东为平原。西部地区经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基本骨架,尔后经过内外力相互作用(尤其外营力作用),塑造出了单面山、猪背脊、背斜谷、次成谷、顺向谷、逆向谷、冲沟及河谷等次一级地貌类型,迭加在峨眉断块山之上,使断块山地貌复杂化,成为“雄、秀、险、奇”的基础。东部峨眉平原,受流水作用,洪积扇多被现代河流分割,且阶地与河曲发育。

2 、峨眉山地貌的成因类型

峨眉山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1) 堆积地貌

峨眉平原在构造上是一断裂下陷带,由于峨眉断块山上升,侵蚀作用强烈,为峨眉平原的块积提供了物质来源。据地质考察证明,在沉积基底上堆积了第三纪以来各时代的河湖相地层达300余米。峨眉平原面积约200KM,海拔400~~490米。大致以峨嵋河为界,北面主要由峨嵋河及其支流双福河、粗石河冲积而成近代冲积平原。以南则为不同时代的洪—冲积扇堆积,以及冰水堆积而成。

洪—冲积扇分布在峨眉山、二峨山山前地带,它们的大小和形成时期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由张沟、柳溪河等冲积而成的高桥洪—冲积扇。扇顶位于高桥,相对高度30米,以3%~~3.5%的坡度向东北方向倾斜,至鞠槽、青龙场一线相对高度为17米,坡度减为0.5~~1%高桥洪—冲积扇,除西北侧被临江河左河床(王曹)切割外,其余扇面保存较完好,多以垦为农田。高桥洪—冲积扇从张沟出口自高桥附近,为黄色粘土及砾石层组成,厚度约20米,砾石大小混杂,分选性差,大者可达2~~3米,以花岗石、玄武岩居多,有人疑为冰川堆积,扇面上还点缀着侏罗系砂叶岩构成的残丘,相对高度10~~15米。

在山丘地带,如报国寺、师范校等处,还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

(2) 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I级阶地:分布在峨嵋河、临江等现代河流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 米;

Ⅱ级阶地:见于峨嵋河张坝、王田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Ⅲ、Ⅳ级阶地:基座阶地,由棕红色、黄褐色粘土及砾石组成。粘土及砾石据认为是雅安期冰水堆积,所以次阶地疑为冰水阶地。现已成小丘状。

31

此外,在凉水井一带,分布有第三系粘土层,铁钙质胶结的沙砾岩层。有人定为V阶地,相对高度90米左右,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层位已变动。

(3) 侵蚀—构造地貌

丘陵:主要分布在峨眉山东麓地带,由白垩系粘土组成,其形态受岩性影响多呈浑圆状。丘坡平缓丘间沟谷发育。海拔高度500~~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

低山:分布在二峨山前缘及峨眉山北段,海拔500~~1000米,相对高度100~~300米,二峨山前缘低山由三叠系须家河组砂质岩构成。山岭呈串珠状;而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构成,多为单斜山岭。

中山:分布在报国寺以西,为峨眉山主脉,山势雄伟,大致呈南北向。海拔大于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500米。主峰万佛顶高达3097.9米。由于新构造运动,峨眉山迅速上升。流水强烈侵蚀,故而沟谷极为发育,多呈“V”形,上多悬崖峭壁。

(4) 侵蚀—溶蚀地貌

其实—溶蚀中山分布在二峨山断层以南,为二峨山主体,海拔800~~1200米,主峰2037米,山脊圆滑,呈峰丛状,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在二叠系、三叠系灰岩出露地区,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下列一些地貌形态。 石芽与溶沟:主要分布在分水岭地带,石芽一般不高,仅几十厘米。溶沟最深可达三米,宽数十厘米至5米之间。有些溶沟被黄色粘土填充,上有植被;

落水洞:直径一般10多米,周围多被植物覆盖,深数十米至10米,常与水平溶洞相连,多为蝶形洼地之排水通道。

溶蚀洼地:主要在柳溪河沿岸,以林岩寺洼地最大,约为2公里,低平坦,已垦为水田。

溶洞:区内溶洞发育良好,计有八仙洞、鱼子洞、老虎洞、紫蓝洞等十余个,其中八仙洞在柳溪河右岸,海拔570米,相对高度30米,人可通行,洞内石钟乳发育。

地下河:本区还有两条地下河,一是打鱼湾至雷水洞,长400米,为一天然引水隧道,现已利用做磨房动力。

小结

经过为期十天的实习考察,我对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3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