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2:52: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这一正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业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如果继续采取外延型的发展方式,促使各种矛盾更为尖锐。在此情况下,通常采取跳出中心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上去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有的则形成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
(三)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间接城市化的出现,对城市地域的划分和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城市功能区(即城市核心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系的区域)来替代城市行政区作为城市的地域范围,并以城市功能区的人口作为城市总人口。这种探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这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同样是由于城市化的复杂性所造成的。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所造成的。由于农民在乡村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原因是多样的,如人口激增、灾害、土地制度、战争等),只好向城市迁居。尽管实际上城里生活条件丝毫不优于乡村,但给人们以某种希望。随着农村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贫民窟、失业、犯罪、饥饿、传染病等各种城市病症开始蔓延。显然,要消除消极城市化现象,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产生这两种类型城市化的根源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31
四、城市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一)城市化的积极效应 1、城市化的聚集效应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选址多是依山傍水,或位于河口、河网地区,水土资源优越、自然条件较好、交通运输方便,处于较好的城市生态位, 同时由于城市地区的人口集中,往往集中了所在地区的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再由于城市地区工商业集中、建筑物集中,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时间与空间、节约能源与资源,发挥着聚集效应的优势。因而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领域里,对社会再生产非常有利,可创造出较之生产力和人口分散的地区多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上,城市化也有助于缩减人口增长对土地的环境影响的范围和严重性,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国家,适当的高居住密度可以减少土地的压力,例如在韩国,农村和郊区的家庭比汉城的家庭人均多用6倍的居住用地(世界资源报告,1996-1997)。
2、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成为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科技发展、文化进步和信息交流的中心,从而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势,引起常住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人口的向往,使城市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们的直接接触和频繁交往,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实践经验和道德水准等趋向于社会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又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物质生产、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和成长壮大的现代化城市,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它集中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的中心的城市,一般都具有工业集中、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金融力量雄厚以及人才荟萃、科技发达等种种优势。
3、城市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城市化由于聚集性而产生的优势,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现在像伦敦这样工商业高度发达的超级城市已经分布在世界各地。这表明工业、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高度聚集,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是带规律性的趋向,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巨大的影响。正由于城市是密集型经济,所以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大地节约,其劳动生产率比农村经济要高得多。经济活动的聚集性、运行的高效性与对外的开放性是密切相关的,城市与外界存在密切联系。对国内外开放成为城市存在发展及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在新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下,城市的经济力量空前增长了,它的吸引、辐射,服务功能和扩散范围比过去强过百倍。
国外有人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变化,进行了量化的相关分析发现,在人均GDP100一1000美元的阶段里,城市人口比重每增加10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增加2倍以上;其他一些相关指标也有相应变化(王保畲、罗正齐 1993)。
4、城市化促进了城市功能和城市体系的完善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地域的局限性逐渐消失。城市集中的社会生产力、凝聚的各种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又通过频繁交往而向外地扩展。“只有在交往具
32
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因此,没有巨大的工商业中心,要加快工农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动周围广大地区进步是困难的;没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要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发展国际贸易,同样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城市化过程中,除了培育出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外,还带动了具有特殊功能或不同特色的新兴城市和专业城市不断生长,使得区域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如钢铁城、煤矿城、石油城、海滨城、港口城、旅游城、大学城、科学城、电影城等。美国学者将美国城市分为10类:即综合性城市、加工工业城市、制造业城市、矿业城市、零售商业城市、批发商业城市、交通城市、大学城市、娱乐休养城市、行政城市。
总之,城市化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使人的需要发生变化,并改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意味着社会积累的增加,政府组织和干预经济能力的加强,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文化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城市的活力和综合实力增强,其积极作用是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城市化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工业、建筑的高度集中也必然带来一系列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不断涌现,城市病已屡屡出现,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失业率增加等。其中生态与环境问题是最令人不安的。
1、城市化占用大量土地 2、城市化使自然生态系统受损 ? 生物种群减少、结构单一 ? 沿海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 植物与人类的生物量比值下降 3、 城市化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 (三)城市化对人群的健康负效应
城市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连锁变化,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则起着更为本质的影响,如城市热岛、雾岛、干岛效应等,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抑制了绿色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改变了它们之间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从而将人类自己圈在了自身创造的人工化城市里,而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隔离。加之城市规模过大,人口过分集中,使得许多城市“文明病”或“公害病”相继产生,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病、肥胖病、癌症等。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4月4日发表的公报指出:从目前看,世界大城市
33
的空气、水源和食品污染已对数亿居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四)城市化的建筑丘陵化效应
由于城市化加速,造成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大量产生和集聚,使世界上不少城市呈丘陵状建筑群,如纽约、香港、上海等,有的地区甚至已形成建筑低山,原有的植被被水泥森林取代,气候调节能力大大削弱;原有河道被大量堵塞或填平,也影响了防洪排涝的能力;城市的风道受到阻碍,极易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产生涡流,阻碍污染物质迅速排走、扩散,而停滞在某一地段内加深污染;高层建筑过密、商业裙房过大,也极易形成高楼风(狭管效应),一方面使树木成活率下降,另一方面也带来交通不安全因素。
(五)城市化与地面沉降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增大,水泥、沥青等不透水性下垫面的形成和地下建筑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雨水向土壤的渗透,使得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再加上一些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发生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如日本很多大城市坐落在沿海的冲积平原上,土质松软,由于大工业和建筑物等大量抽用地下水,成为世界上严重的地面沉降城市,东京有些地区的地面已接近、甚至低于海平面。有些地方地面已沉降到海平面以下3m,而不得不完全依靠挡潮堤维持。
除大量抽用地下水外,在城镇地下大量开采矿物,包括开采煤矿、抽取石油在内,同样也会形成地面沉降,使房屋破坏、地下管线扭折破裂、发生漏水、漏电、漏气等事故,对城市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六)城市化与环境污染 1、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与水污染的问题,不仅在非洲、中东、拉美和南亚地区水荒将日趋严重,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出现水荒。1994年夏大暑,全球水资源最丰富的加拿大也感到水的紧缺,多伦多市有史以来第一次严格控制浇灌草坪的用水;日本由于城市工业用水猛增,大部分城市用水紧缺,使得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规定与政策,如提高水价、迫使企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倡使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等。
我国城市的供水不足则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规模和水平。如今,全国668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个,严重缺水的达50个,其中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缺水最为严重,地处水乡的上海也属水质型的缺水城市。
目前我国的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数量虽然尚不及美国的1/4,可是城市用水已经面临很大的压力。京、津、唐的地下,已经十水九空。北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处于水危机状态,由于地下水被严重过量开采,已经形成了3100多km的大漏斗。
水污染是城市化带来的又一主要的负效应。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中24%没有户内自来水管,25%的人口没有家庭粪便处理系统。
34
2
水质污染对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与粪便有关的肠道寄生虫和各种传染腹泻痢病所致的儿童死亡率占各项死因的首位。
水污染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而且还祸及渔业和农业生产。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曾指出,由于环境破坏,274种淡水脊椎动物有灭绝的危险,这一数字大于其他生态系统中所发生的同样情况。水中污染物还造成对农作物的危害,浓度过高会直接使农作物枯萎、使土壤质量恶化;有的污染物还富积于作物之中,进而危害人类。
水污染也是上海市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上海的饮用水源80年代以来从黄浦江临江取水口不断上移,再转向以长江取水为主、黄浦江取水为辅的战略,但由于受上游排放的污水影响,水质污染也较严重,难以保证达到国标 II-III类水体的要求。饮用水质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统计,长江流域每年仅干流21个主要城市就向长江排放63×108t污水,而且每年的排放量正以超过3.3%的速度增长。由于污染治理水平低、效果差,在直接入江的394个排污口中,70%未达到国家标准便排入江中,在城市江段已明显形成岸边污染带。据调查,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500km,占城市江段长度60%。
2、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城市的又一大城市病。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CO2、SO2、CO等有害气体和烟尘,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气体和烟尘大都笼罩在城市上空,给城市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也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美国85个城市的调查,由于大气污染每年给城市建筑物、住宅因被侵蚀造成的损失就高达6亿美元。
日本的北海道旭日市,市郊是丘陵,市区为平地,有20万人口,规划部门在市郊周围布置了工厂,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结果周围市郊工厂的烟尘涌入市区,造成市中心烟雾弥漫,反而使没有污染源的市区的污染浓度比有污染源的工厂区高出3倍,造成市区严重污染。
法国推出了酝酿已久的“空气法案”。“空气法案”是保持空气纯净、防止污染的法律。按照这项法律,从1997中1月1日起,法国所有超过25万人口的城市必须装备一套空气监测系统;各地区的负责人都必须依法向全社会报告该地区空气污染的程度;各城市必须制订一个中长期的净化空气的规划。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大气污染,随着经济发展而加重起来。墨西哥城是现在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达1800万人),也是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常年笼罩在烟雾之中。近10年来,空气中污染物增加了50%,其中一氧化硫增加了200%。由于该城四周环山,有害气体不易散发,居民的呼吸道、心血管病和眼病等发病率不断增加,估计每年有5万人死于污染。政府在1986年采取了21项措施,以治理环境污染,包括减少私人汽车的流量、把污染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保护绿地、管理垃圾等。
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很严重,主要是以煤烟型的空气污染为主(我国煤炭约占能源消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