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5:35: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河北真题演练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命题角度 主要战役、战争的影响 1.(2016·河北中考)某条约第2条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 到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 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一条款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指( ) A.德国、奥匈帝国 B.法国、俄国 C.英国、法国 D.英国、俄国
2.(2018·河北中考)探究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 交战双方都付出了 惨重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 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一战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表
名称 拿破仑战争(1790—1815)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普法战争(1870—1871) 日俄战争(1904—1905) 巴尔干战争(1912—1913)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数量(人) 233 1 075 518 876 292 1 941 5 509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15)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 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交战双方把研制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远程 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资破坏和人员伤亡。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依据是什么?
1
(2)据材料二,指出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有何特点。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成因)
考点二 列宁与十月革命
命题角度 列宁的主要活动、十月革命
3.(2014·河北中考)1917年,俄历23日是“国际三八妇女节”,首都彼得格 勒受失业和饥饿威胁的工人与市民举行了大规模的集会和示威活动,提出了 “打倒战争”“反对饥饿”等口号。这一天参加罢工的工人超过了12万人。随 后罢工和示威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材料表明当时俄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重大问 题应是( )
A.取得争霸战争胜利 B.实现和平,发展经济 C.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D.巩固政权,建成社会主义 考点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命题角度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4.(2015·河北中考)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 势,这条折线是( )
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
A.①
B.②
C.③
D.④
5.(2018·河北中考)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苏联模式具有双重效应。苏联模式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 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 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
材料二 1928—1940年, 苏联国防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8倍,年增长率高达
2
39%。1938年与1930年相比,步、机枪的产量增长了8倍,火炮产量增加了12 倍。坦克1930年有170辆,两年后增加到3 000辆;到1937年底, 苏军拥有 各类坦克 1.5万辆。1936年苏军拥有飞机6 672架,是1928年的4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三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军的技术装备全部更新。苏制重型HC-2坦克 超过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 极大的发展。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美、苏两国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 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国防现代化中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历程。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国防现代化对当今俄罗斯的重大影响。
6.(2017·河北中考)探究问题。
材料 苏联解体二十六年来,中国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 析,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落后于时代是其垮台的根源。斯大林当政的最后几年,理论上的教条化、内外政策的僵化,即社会主义体制的僵化,实际上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斯大林之后的30年间,经济上,苏联早期的高速工业化,被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并最后停滞的衰落景象所取代;政治上,曾经被看作是解放者和人类希望的苏联社会主义,开始到处推行扩张、干涉他国他党内政的霸权主义;理论上,苏联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生气勃勃的局面,已经被远离实际、僵硬的死气沉沉的教条主义所取代,这为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准备了条件。
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由其计划经济制度导致的。计划经济制度有着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的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但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
还有的观点认为,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及其领导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苏共正是由于长期脱离群众才最终为群众所抛弃,这首先表现为苏共失去了思想的先进性,脱离现实,人们对苏共的宣传失去了信任,从而对苏共也失去了信任。其次在苏共执政的70多年里,苏联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实际上是处于贫困状态,开放使人们看到了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反差,从而引起了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
3
反应对苏共来说是毁灭性的……加上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加速了苏联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造成了全面的混乱和动荡。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俄国的创始人是谁。
(2)从材料表述的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先概括出观点是什么,然后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同俄 国、法国相对抗,于1879年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的矛 盾加剧,也加入了德奥军事同盟。材料中与意大利有关的“其他两缔约国”指 的就是德国和奥匈帝国,故本题选A。
2.(1)交战双方遭受了惨重损失。(意思相近即可)
(2)每天死亡人数最多。战争规模大;杀伤力大的远程大炮等新式武器的使 用;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长期扩军备战;凡尔登等惨烈战役的进行等。(意思相 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4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题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 答。第(2)题,第一小问简单,第二小问略有难度。从材料能看出两个点,不 容易想全4个点。结合所学知识,两大军事集团扩张备战,凡尔登战役是一战 最惨烈的一幕,可以写出作为答案。
3.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二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内容,熟记二月革命的历史 背景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 难,大量的工人失业,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因此,二月革命前俄国政府首要解 决的问题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实现和平,发展经济。故选B。
4.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 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经济均受到沉重打击。折线①②③反映的工业生产指数在1929—1932年均有所 下降,与苏联不符,故排除A、B、C。折线④反映了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 数不断上升的趋势,与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建设相符,故本题选D。 5.(1)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2)1928—1940年,生产了大量枪炮、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反法西斯战争 中,装备了火箭炮、强击机等新型武器;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了核 武器。(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3)使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军事实力(或为俄罗斯拥有强国地位奠定了基 础)。(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1)题,从材料即可得知是苏联模 式。第(2)题,注意观察题目的时间,即可分出阶段。第(3)题,注意落脚点是 当今俄罗斯,所以组织答案要从当今入手,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是其综合国力 的一部分。 6.(1)列宁。
(2)示例一:苏联落后于时代是其解体的根源。(若答出苏联落后于时代也可) 因为:斯大林后期体制僵化;经济上,制度缺乏创新;政治上,推行霸权主 义;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共领导人未能与时俱进;没有顺应和平与 发展的时代潮流等。(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所以,苏联落后于时代是其解体的根源。 示例二: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导致苏联解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