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0:0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如(略)。

(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如(略)。

13、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答: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 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答:(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15、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16、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答: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17、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答:(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

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18、论述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作业三:名词解释: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各种元素运动路线所包含着的活有机体的有机阶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的阶段所组成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社会本身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的变化,这里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过程。 3、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 4、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5、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6、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7、建群种:

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种。建群种是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如油松是燕山油松林内的主要层(乔木层)的建群种。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8、优势种:

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即共优种。在我国热带森林里,乔木层的优势种往往都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共优种。 9、群落最小面积:

群落最小面积指的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组成生物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 10、生活史对策:

生活史是生物学家很熟悉的概念,它可定义为物种的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对策这个术语来自军事科学,所以生活史对策可以理解为生活史的各种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也可以理解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11、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类活动或者自然途径被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并依靠其自身强大的生存竞争力,种群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削弱或丧失;或者外来物种进入相对完整的植被中,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甚至完全替换了该植被,这些现象称为生态入侵。

12、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

13、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14、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

15、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16、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17、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许多物种种群的集合。 18、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19、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作业四: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