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7 16:28: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总结:
构建新的德育模式,除明确应以道德需要为基础外,还必须对道德需要作溯源性研究。 “传统”的和“现代”的德育过程观的上述区别不仅是形式上的,在两种过程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两种对于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不同。一种观念认为道德价值基本上是靠成人对儿童的传授或教化去完成的,道德教育意味着一定意义的“灌输”;另一种观念认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不可能通过灌输去完成,惟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学生的道德建构。总的说来,道德教育的现代理论更深入地把握了德育过程的本质,也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相一致。但是,由于现代德育理论往往过分强调价值及其掌握的个人相对性,对价值引导的重要性估计不足。这不仅无视了教育事实的存在,而且也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从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一)德育过程的矛盾及其解决
一般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
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常常被认为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组织
德育过程的组织应当建立在对德育过程的基本阶段、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等问题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如下: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1 .德育活动的准备
德育活动的准备因为具体活动要求不一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 但是,所有不同准备的核心是道德学习动机的发动。
许多道德教育过程的组织理论往往从教师如何设计教育活动开始,也有过程组织理论将学生的学习准备作为德育过程的开端。
我们认为,这两种似乎对立的共同性在于他们必须考虑到道德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不管我们如何安排德育过程,出发点都应是道德学习动机的发动。
2 .德育活动的开展
道德教育的动机发动过程实际上已经属于广义的活动开展的一部分。
这里的“德育活动的开展”是指直接行动的活动过程,包括课堂教授与学习、课外活动、道德实践等。
整体上说,这一环节的任务是要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动的转化,由品德心理构建的偶然实现到道德品质的个性化过程可以以知、情、信、意、行任何一个五一节的道德素养培养作为活动的主要任务,但是多端性并不意味着一次德育活动只能进行一项道德训练。多端性的每一端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德育过程应当尽量求得学生在知、情、信、意、行方面的综合提升。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3 .品德评定
品德评定是对德育过程最终成果的评定,也是德育过程最后的但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评定有阶段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终结性评定和形成性评定等不同的类别。
品德评定作为德育过程的一个环节主要要求是应当使评定具有道德教育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
26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第一,阶段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的统一,使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结果成为德育的手段;
第二,品德评定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使评定成为激励、诊断、调整和提高的手段,同时尽量避免下绝对的结论;
第三,坚持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评定和学习自评、学生集体评价等多种手段,发掘评定方面的道德教育资源。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矛盾与德育过程的组织
我们认为道德教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 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之间必要的张力 ? 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 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第九章 德育课程 第一节 德育课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