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22:47: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考生注意:
1.本试客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必修二(前四个专题)+选修1、3、4。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母亲的兄弟都称为舅,母亲的姊妹都称为姨,父亲的姊妹都称为姑,而父亲的哥哥则称为伯,父亲的弟弟则称为叔。这种不同称呼的产生 A. 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 B. 是因为血缘关系亲疏的差别 C. 体现了三纲五常的观念 D. 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答案】A
........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母亲的兄弟都称为舅……父亲的弟弟则称为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对血缘亲属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 据资料统计,唐代文职官员中科举出身者约占38%,《旧唐书》传主1590人,有科目者531人,占33.39%;传主四品官以上有1246人,有科目者占36.68%都不过40%,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据此可知,唐代
A. 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 B. 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 C. 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 D. 科举制阻碍阶层流动 【答案】C
【解析】科举出身者占比较低,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这并不能说明唐朝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门阀士族势力在唐代文职官员中的比例,不能说明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故B错误;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这说明唐代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故C正确;科举制有利于阶层流动,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来源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在抗日战争初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领导的武装力量中,既有八路军正规军,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阜平营、平山团(地方武装)、回民支队等武装。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重视缓和与当地民众矛盾 B. 注重发动各种抗日力量 C. 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已成熟 D. 积极完善抗日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材料“既有八路军正规军,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阜平营、平山团(地方武装)、回民支队等武装”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各种抗日力量联合抗日,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共与民众的矛盾,故A错误;阜平营、平山团(地方武装)、回民支队等武装力量并不能说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已成熟,故C错误;抗日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材料未涉及国民党抗日力量,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有八路军正规军,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阜平营、平山团(地方武装)、回民支队等武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各种抗日力量联合抗日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 有学者在评价近代某次运动时说:“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和那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性质完全不同。”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 国民大革命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指的是旧的阶级争权夺利、改朝换代的斗争,国民大革命因为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又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政府,故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仍然带有浓厚的旧式的农民起义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义和团运动也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和先进阶级领导,故C错误;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红脸打倒黑脸的把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历次民主革命运动的性质、结果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即可发现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符合题意,据此正确判断。
5. “斯大林初次卷入苏中关系是在20年代,当时他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建议一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这个建议不仅使中共损失了大部分党员,也差点毁掉了斯大林自己的政治生涯。”这一观点 A. 主要从中共角度分析国共合作的破裂 B. 较为客观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缘由 C. 强调了外部条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D. 认为苏联因素是国共合作的主导因素 【答案】C
【解析】材料是从斯大林的角度分析国共合作的破裂,故A错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既有中共的主观原因,又有国民党的客观原因,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材料并未客观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缘由,故B错误;材料“斯大林……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建议——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这个建议不仅使中共损失了大部分党员”说明了苏联这个外部条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故C正确;苏联因素属于外部原因,不是国共合作的主导因素,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建议”,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强调的重点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政协存在依据的表述。据此可知 时间 依据 表述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1949《共同纲领》 年 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 1954《人民政协章程》 年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1989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攻治协年 商制度的意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人民政协2006年 《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见》(中共中央五号文件) 作用”
A. 人民政协的功能定位发生显著变化 B. 人民政协促进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 C. 人民政协一直致力于国家民主建设 D. 人民政协始终是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格内容反映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说明人民政协的功能定位发生显著变化,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人民政协促进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而是说明人民政协存在依据的变化,故B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人民政协功能的变化,不是说明人民政协致力于国家民主建设,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体现人民政协“始终”是国家权力机关,只能说明1949年——1954年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民政协的职能变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7. 有学者在谈到“一国两制”时说:“国家是否统一,关键不是看各地方实行的具体制度是什么,而是看
度,人民政协是实行这项基本制度的重要机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存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儒要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利国中央人民主权是否统一,是否满足了统一的最基本要求,只要满足了这些最基本要求,允许不同的地方保持自己原有的制度。”这说明“一国两制” A. 使港澳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 B. 提高了国家统一的标准 C. 改变了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 D. 具有很强的政治包容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只要满足了这些最基本要求,允许不同的地方保持自己原有的制度”反映了在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可以实行不同的制度,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很强的政治包容性,故D正确;港澳并不是独立的政治实体,而是中国的一部分,故A错误;“一国两制”并没有提高国家统一的标准,而是具有包容性,故B错误;“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并不享有独立主权,没有改变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只要满足了这些最基本要求,允许不同的地方保持自己原有的制度”,同时熟练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和作用,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 在美苏勾结反华、操弄两个中国的阴谋时,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法国的外交行动被称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对美国人来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据此可知,中法建交
A. 使中国掀起新一轮建交热潮 B. 冲击了美国对华的封锁政策 C. 为中国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 D. 改变了当时国际关系的格局 【答案】B
【解析】1964年中国并未掀起新一轮建交热潮,中国掀起新一轮建交热潮在20世纪70年代,故A错误;法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这冲击了美国对华的封锁政策,故B正确;1964年中国与美苏的关系紧张,外部环境并不稳定,故C错误;中法建交并未改变两极格局,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64年……中法建交”,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同时从两极格局的特点出发,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9. 2003年10月,中国签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2001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