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2:37: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一、教材简析: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也是本单元的总结课,它将直接揭示物体沉浮的秘密——密度。它是在学生在了解了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沉浮还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鉴于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始终没有出现密度一词,而是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两个变量去描述密度概念,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本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的重量比较中,指向密度概念。通过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液体和液体的密度比较,最后把物体的沉浮现象归结为密度原因。因此密度是本单元的核心科学概念。至于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最终也归结为物质密度的原因,因为液体的密度不同,才引起浮力的大小变化。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第二部分是“进行推测与验证”;第三部分是“沉浮原理的应用”;第四部分是“整个单元的总结”。
二、教学背景: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可以在本课中让学生观察同一个马铃薯两种不同的沉浮表现来引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直奔探究主题。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知道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知道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科学核心概念: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方法: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核心价值观: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过程。 重难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 点 教学难点突破口:在实验的基础上,强调把“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进行比较。 教 具 学 具 说明与提醒 量筒、天平,马铃薯,清水,浓盐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课前完成制教学水 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作浓盐水,浓准备 水银和铜砝码,糖浆、水、油、酒浓盐水、糖水、酒精、烧糖水。 精和软木塞、塑料块、葡萄,比重杯4只 计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进行推测与验证 沉浮原理的应用 单元的总结 基础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个性设计 (一)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 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学生猜测,产生几种可能: 下沉的时候浮力小,上浮的时候浮力大。 大小一样。 下沉的时候浮力大,上浮的时候浮力小。 这节课,我们来“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板书课题) (二)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用马铃薯测量不方便,可以用钩码来研究。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一)用测力计测量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 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 检验原来的推测。 (二)(出示实验提示)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验,老师有这些 温馨提示: 1.钩码要全部浸没。 2.读数的时候要不能把钩码拿出液面。 3.一边测量,一边记录。 同时出示实验记录纸,讲解记录要求。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 (三)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吗? 学生根据“受到的浮力”一栏得出,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 到的浮力大小不一样。 (五)教师进一步追问: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为什么会不同呢? 学生进行猜测,最后教师引向“可能与同体积的液体轻重 不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