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18 7:57: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译成“吗”,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如: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一位楚国祅祥乎?”《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选择问);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特指问) ⑵先秦时代,已经用过疑问代词的特指句,极少用“乎”字,秦汉以后,特指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多译成“呢”。如: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⑶“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相呼应。跟疑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字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如: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⑷ “乎”有时不表疑问,而表感叹。如:
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⑸“乎”字跟“其”、“无乃”(恐怕是)、“得无”等词组相呼应时,表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吧”,如: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⑹“诸”是“之乎”的合音,用于句尾时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或反问。如: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文王之囿》 ②与(欤),邪(耶)
⑴作为语气词的“与”和“邪”字语法作用相同。
⑵ 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以外,“与”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疑问语气没有“乎”那么强,只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但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这是与“乎”的主要区别,如: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风赋》) ⑶在选择问句或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与”和“邪”的作用基本和“乎”相同,疑问语气较强。如: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⑷“与”和“邪”也都能用于反问。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 ③哉:作用有二:表感叹;表反问
⑴“哉”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略等于现在的“啊”字。如: 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 》
⑵ “哉”字和他前面的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强烈的感叹语气。如: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⑶“哉”字用于反问句,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略等于现代的“吗”字,如: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其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⑷“乎哉”表示纯粹的疑问。如: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乎哉”也可以表示反问,如: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表示疑问和反问的主要是“乎”,“哉”主要用来加强“乎”的语气。 ★3、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①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②何以??为,是表反问的一种说法。意思是“用??做什么”,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这种说法其实是“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为”字意义已虚化。 另外,“何以??为”中的“何”字可以用“奚、恶、安”来替代;“以”字可以用“用”字来替换,如:
1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恶用是 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的介词“以”常常可以省去,因而“何以??为”也可以说成是“何??为”,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③“何??之有”,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之”是复指之前的宾语”何厌”。 4、疑问语气词的连用
疑问语气词不仅可以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