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衡水名师原创生物专题卷: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含答案解析)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5:26: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考点48(3)原始林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是恢复群落的____倍。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演替到原状。

参考答案

1.C

【解析】蚜虫属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正确;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B正确;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由于有时一棵植物有几个分枝,不容易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作为样方法调查的对象,C错误;对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2.D

【解析】由图可知在甲、乙、丙三点种群的增长率未达到最大,若此时捕获不利于持续获得大量的家禽,而丁点时适合开始捕获。 3.D

【解析】种群是在一定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两个池塘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A项错误;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还受到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B项错误;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这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项错误;人口的年龄组成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D项正确。 4.D

【解析】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A正确;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B正确;曲线处于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5.A

【解析】“S”型曲线表示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A中期; 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同的阶段可能相同,B错误;

“S”型曲线表示了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C错误;

“S”型曲线种群增长要受种群密度、食物、生存空间、天敌等制约,D错误。 6.A

【解析】根据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能判断出乙岛上的地雀年龄组成类型,A错误;甲岛上鸟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环境变化更大,促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速率快,B正确;生物在发生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最后导致新物种形成,使地雀种类增加,C正确;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 7.A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一共有8个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4+6+12+5+3+10+9+7)÷8=7

2

株/ M,A正确;该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错误;样方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比较接近于真实值,C错误;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该比较接近,D错误。 8.A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A错误;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会增大,但是种群密度还受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因素的影响,B错误;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有关,C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9.B

【解析】某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由于食物、空间都是无限的,且没有天敌,所以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A正确;由于食物、空间的限制,以及天敌的出现,自然界的种群一般呈现S型增长,B错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要求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限制,如

食物等,C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年增长率不变,短期内出现“J”型增长,D正确。 10.B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此时种群自身密度最大,种内斗争增强,A项错误;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B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C、D项错误。 11.A 【解析】由题意“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可知,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其他啮齿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B项正确;题图显示:在有、无更格卢鼠的条件下,因变量(捕获的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同步的,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C项正确;在相同时间内,与无更格卢鼠存在时相比,有更格卢鼠存在时捕获的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数目较少,这一事实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竞争,并限制了他们种群的大小,D 项正确。 12.A 【解析】甲图为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其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乙图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0~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在t1~t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因此,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选A。 13.B

【解析】调查陆生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采用等距取样法还是五点取样法,要根据地块的形状来决定,但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以减少误差。所以ACD错误,B正确。 14.D 【解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即一定条件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图中曲线表明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略小于600只,A错误;当草履虫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种群数量是波动的,故其自然增长率不一定为0,B错误;影响草履虫数量增长的因素有资源和空间有限、环境因素如温度等影响、种内斗争等生物因素,C错误;在10天后,若草履虫因为其天敌而发生数量变化,但其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则这种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正确。 15.B

【解析】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A项错误;数量达到K/2前,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B项正确;数量超过K/2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减小至K值时的零,种群的数量仍在缓慢增加至最终趋于稳定,其年龄结构由增长型渐渐过渡到稳定型,C项错误;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若为某鱼种群,超过K/2时捕捞,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K/2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D项错误。 16.D

【解析】不同季节,不同的土壤中小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丰富度一般不同,A正确;不同地点,环境资源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B正确;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由于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17.B 【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定地域面积内物种的数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目。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也是不同,A错误;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B正确;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乙池塘,C错误;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鲤鱼,D错误。 18.A

19.B

【解析】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M与N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增长,A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B错误;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C正确;d越大表示这两个物种共同的食物越多,竞争越激烈,D正确。 20.A 【解析】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A项错误;B装置更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项正确;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C项正确;用B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项正确。 21.B 【解析】

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错误;群落中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D错误 22.A 【解析】

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A正确;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稻飞虱与水稻为寄生关系,所以水稻与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D错误。 23.C

【解析】从树冠到地面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故选:C。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