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衡水名师原创生物专题卷: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含答案解析)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1:19: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4.C

【解析】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正确;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B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C错误;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25.A

【解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其中的侵和接体现群落的演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草和豆苗的种间竞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旱逢春”,植物的向光性,故选A。 26.D

【解析】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枯落物层的厚度,不同枯落物层的生物种类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到影响,B正确;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不能推测某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故选D符合题意。 27.D

【解析】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的关系是竞争。A表示互利共生,B表示捕食,C表示寄生,D表示竞争。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28.C

【解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错误;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29.D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草本阶段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苔藓阶段强,但是与灌木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低,空间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条件,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苔藓等对其水平分布没影响,D正确。 30.B 【解析】林区发生火灾,而火灾后的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引入前原地,AA=50%,aa=20%,则Aa=30%,故A的基因频率为50%+1/2×30%=65%;引入后5年,本地,AA=54%,aa=24%,则Aa=22%,故A的基因频率为54%+1/2×22%=65%;引入后8年,本地,AA=58%,aa=28%,则Aa=14%,故A的基因频率为58%+1/2×14%=65%,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未进化,B错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D正确。 31.

(1)pH、溶氧量、取样的时间等(答“接种量”、“培养液体积”等表中变量不给分,其他

正确列举两项即给分)

(2)抽样检测 (适度)稀释

(3)计数相邻的两边及其夹角(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6

(4)2.5a×10 【解析】(1)表中的自变量是培养温度和营养物质,表中的无关变量是接种量、培养液体积,除了这些无关变量外,还有培养液pH、培养液溶氧量、取样的时间等无关变量。

(2)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在培养后期种群密度过大时,计数前需对样液进行(适度)稀释。

(3)对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计数时,对压线的酵母菌的计数原则是计数相邻的两边及其夹角(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在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其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4)由图可知,该中方格有16个小格,说明血球计数板的规格是25中格×16小格的,需计数5个中方格的数量并求平均值,则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菌体的数量大约为

×25×10×10=2.5a×10。

32.

(1)DE 等于

(2)竞争 捕食 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 负反馈 (3)G C (4)二氧化碳 【解析】

(1)种群密度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故在图甲中DE段鼠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2)由于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则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可能是竞争或捕食关系,该关系能体现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负反馈。

(3)分析图乙可知,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越大,种群的净补充量越大,故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图甲中C点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图乙中的G该点与甲图中的C点相对应。

(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在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33.

(1)种群 年龄组成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2)随机 植被类型 S1 (3)5 恢复力

【解析】 (1) 一个区域内的全部马尾松,属于同一种生物,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不同胸径大小的马尾松个体数属于年龄组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选取样地时应随机取样.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生物量的是S2。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0.9+6.5+1.6=19,原始林群落的总生物量为

46

55.0+36.2+3.8=95,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9,因此原始林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是恢复群落的5倍。由于山体滑坡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导致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