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3:56: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课题:简单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和分段整理数据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2.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3.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定目标。(预设3分钟)
1.(出示图片)这么多的队员,如何来给他们准备大小不同的队服呢? 指出:小学生所穿衣服的尺寸主要由身高决定。学校收集了所有鼓号队队员的身高数据。(板书:收集数据)
2.(出示鼓号队员的身高记录单)思考是不是需要根据每一个不同的身高去 做不同的衣服呢?
说明: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预设15分钟) 探究分段整理
1.明确例2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指出:可以把队员们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统计出各个身高段各有多少人。(板书:分段整理)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要求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段的数据。 2.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 3.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
引导学生用画“正”字法依次对每一个数据归类记录,能避免遗漏和重复。 3.全班交流。
55
1.整理数据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2.通过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3.回顾: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提醒:按编号的顺序依次进行整理;整理后计算下合计是不是等于32人;统计表的日期不要遗漏。
指出:从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队服要各做多少套。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板书:分析数据)
明确统计过程:帮助学生回顾并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数据。
三、分层练习,巩固内化。(预设12分钟) (一)基础练习 1.例1
导学单(时间:4分钟)
1.根据调查记录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思考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你还能知道什么? 3.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统计表是用表格呈现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而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更直观、更形象。 2.练一练
注意:保证活动的有序、有效;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3.练习七第2题
在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中,50-59的有3人,40-49的有10人,也就是说,小红的成绩在40-49个的10人中排第7名,所以她的成绩在40-45之间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比较练习 1.练习七第3题 2.练习七第4题
比较后可以发现条形统计图的形式是多样的,也可以横着画,也可以竖着画,有时还可以用其他图形来表示数量的多少。介绍48页“你知道吗” (三)综合练习 练习七第6题
提醒: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实际情况对调查项目做调整。 (四)创编练习。
56
下面是任意抽取的四年级某班20名学生的体重记录单。(单位:kg)
指出:可以先分段画正字整理,再填写统计表。
(1)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四年级某班20名学生体重统计表
年 月
(2)人数最多的是( )kg范围内的人,这20名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 )kg。(保留整千克数。)
(3)你的体重在哪一段?你对自己现在的体重评价是什么?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40-41页上第2、3题;第42页第2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五、家作。
1.《课课练》第31页第2题;第32页第1题;第33页第2题。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课题:平均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57
1.出示例3,直接出示问题: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学生直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然后再比较。这时点明: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出示练一练图:改直接问你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笔吗?
针对两种情况:一移多补少二先求和再平均分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共建网络
1.出示丝带的题组练习:
(1)14厘米、24厘米、16厘米。 (2)8厘米、24厘米、16厘米。 (3)14厘米、34厘米、16厘米 (4)14厘米、24厘米、()厘米
先让学生估一估第1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体会平均数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再计算。
第2组改变了一个数据,让学生猜一猜这时的平均数比第一组的平均数大还是小?为什么?然后再算一算。 第3组与同2。
第4组数据,老师说要比第一组的平均数大或小,学生填上第三个数据,并说明理由。
2. 出示练习八第51页第3题、第52页第5题。
再次明确平均数它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后的数。实际的数据可能大或小于平均数,也可能等于平均数。 三、整体练习 1.第52页第8题。
小结:帮助学生巩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第51页第4题、第52页第6、7题。
提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平均数作为描述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经常有运用到。 3.出示“你知道吗”阅读材料,独立完成第53页第9题。
点拨: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后,算出的是几个评委的打分总分?所以除的时候也应该除以几?
四、课作。(8分钟左右) 数补。
提高题:东风小学开展读课外书活动,三年级3名学生平均每学期读了4本,又来了一位新同学后,平均本数多了1本,新来的同学每学期读了( )本。
58
五、家作。
1.完成书第53页第10题。 2.数练。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课题:运动与身体变化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统计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学会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相应的结论。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你们平时经常做哪些运动?
2.指出:经常运动能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运动后身体的这些变化需要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板书: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1.提问:运动后,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2.过渡:同学们了解这么多运动对身体造成的变化,特别还了解到运动会使脉搏加快,真了不起。那么运动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实验讨论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