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8:42: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
②
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 濩落 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
④
阳松雪有心期。
②红蕖:红莲。 ③
[注]
① 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
濩落:空虚冷落。 ④ 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
D.第八句“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指的是诗人的高远志向。
E.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
解析: 选 BD B 项,第四句的意思是:池中的红莲,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对红莲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
惜。故 “ 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
”理解不当。 D 项, “ 高远志向 ”不当,指的应是 “ 诗人出世归隐之心 ”。 (2)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
答:
答案: ①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②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③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孤独、失意之悲;④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是诗人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古诗歌仿真押题练 (二 )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2)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鲁酒不可醉”中的“鲁”指的是当时诗人所在地
—— 山东,这句诗是说鲁酒不能醉人。
D.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
E.最后两句是说想要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解析: 选 CE
C 项, “ 不能醉人 ”错,应该是 “ 鲁酒再好,我也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E 项, “想要解除思念就跟随汶 ”。 ”。 水一路南行 ” 错,应为 “ 我的思念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2)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答:
答案: 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
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意思对即可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墨 花
苏 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
①
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 ②,归向雪堂 ③ 看。
[注] ① 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② 平子赋:张衡字平子, 《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 ,李善注: “ 张衡仕不得志,欲归
于田,因作此赋。 ” ③ 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形似”的看重。
E.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解析: 选 CD
C 项, “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
”错,作者是说
“经历风雨的洗礼,莲花容易被吹断,杏花容易
凋残 ”。 D 项, “ 形似 ”错,应为 “神似 ” 。
(2)“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
丹一样不寻常。 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
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2)题。 还 山 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注]
。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 (ch á):指小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安静下来时诗人的悠闲心情。
解析: 选 BE B 项, “衰败景象 ”与全诗意境不符。 E 项, “写出了 ?? 的悠闲心情 ”错,应该是 “ 明写 ‘鸟散 ’” ,暗写诗
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
(2)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
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
(首联除外 )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
( 或
者回到山宅惊飞了鸟儿,茅檐是曾经居住的地方,体现“还”。
)尾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
体现“还”。 )
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 再次突出了“还”字。 (或者“依然”“犹是”“此泉路”“昔烟霞”暗含了还时与昔时的对比,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题。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 ① ②
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③
④
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
① 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 ②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
③ 燕然:即燕然山。 《后汉
权臣杨素事。虬
豪客:此为唐人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
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云: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④ 磊块:一作垒块, 《世说新语 ·任诞篇》
”
(
)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数词,塑造出作者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 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
C.“折腰”反用陶潜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
D.“怅燕然未勒”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
E.本词上下片情感抒发一致,均表达内心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
解析: 选 DE D 项, “ 怅燕然未勒 ”,用了典故。《后汉书 ·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 E 项,本词上下片情感抒发并不一致,上片主要抒发的是当年豪迈激昂之情。
(2)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答案:本词上片从尚文习武、 谈笑交游、 建功立业等方面, 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 这样的形象,气魄豪迈,感情激昂。下片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塑造了一个华发苍颜的形象,一个满腔忧愤的形象,一个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的形象。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下片辛弃疾感到不堪
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题。 虎丘 题壁 陈恭尹 ②
①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
[注]
① 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③
,乞食吴门秋又深。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 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 吹篪 (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 的乐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
、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颔联中数字“千”“万”并非实指,这种用法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两”“一”一致。
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解析: 选 DE
D 项, “ 两” 和“ 一” 是实指; E 项,颈联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战士
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绪。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
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的
(2)请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征士泪 ”“ 美人心 ” 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
答案: 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地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
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意思对即可 )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题。
西江月 [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注
]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
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解析: 选 AD A 项, “‘ 凉’ 字传达出 ?? 之情 ”表述不全面, “ 凉 ”字有多重妙处: 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 ② 诗人遭贬,感到悲凉;③人生命运起伏不定, 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 D 项,虽然采用了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的手法, 但是也有直接抒情, “愁 ”“ 凄然” 等词语就是直接表露情感。
(2)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答:
答案: 这两句写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以及天上云彩遮挡明月的景象。词人因奸佞小人制造的“乌台诗案”而险些被杀,后被流放黄州。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景象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词人在“酒贱”与“客少”、“月明”与“云妨”的矛盾中,抒发了对世道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