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头部测试题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5 10:45: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面神经 D.颈内动静脉

E.腮腺浅淋巴结

23.位于腮腺深部的结构有: 24.位于腮腺浅面的结构有: (三)填空题

1.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由浅入深 、 、 、 、和 。

2.垂体窝顶为 、底为 ,两侧为 、前为 、后为 。

3.海绵窦外侧壁处自上而下排列有 、 、 和 。

4.海绵窦内侧壁上部与 相邻,下部借薄骨壁与 相邻。 5.颅中窝内主要的孔裂自前向后有 、 、 、 和 。

6.通过枕骨大孔的结构有 、 和 。

7.颈静脉孔内通过 、 、 和 。 8.颅内外静脉交通主要有: 、 和 3条途径。

9.通经腮腺的纵行结构主要有 、 、 和 。

10.面神经在面部的主要分支为 、 、 、 和 。 (四)问答题

1.颅顶软组织有几层及各层特点? 2.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3.海绵窦交通及通经的结构。 4.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有哪些? 5.腮腺的形态、分部及穿经的结构。 6.颞下窝内有哪些肌、血管和神经?

7.面神经的颅外部可分几段?各段的特点如何? 8.蛛网膜下池主要有哪些?

5

9.小脑幕切迹如何形成的?有何临床意义? 10.

OM线上平第三脑室后部和松果体横断面有哪些重要结构?

(五)名词解释答案:

1. 腱膜下隙是指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2. 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包括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它们共同构成“腮腺床”,即指紧贴腮腺深面的结构而言。 3.翼丛是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在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

4.翼颌间隙是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的间隙。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同名血管通过。

5.小脑延髓池又称枕大池或大池,为脑池中最大者,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向前经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间隙(小脑溪)连通第四脑室。 (六) 选择题答案:

1C; 2D; 3A; 4B; 5D ;6E;7B; 8D;9B;10C;11C; 12D; 13B; 14A; 15C; 16E ; 17A; 18B; 19C; 20C; 21D; 22E; 23D, 24E (七) 填空题答案:

1.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隙;骨膜。 2.鞍隔;蝶窦;海绵窦;鞍结节;鞍背。 3.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4.垂体;蝶窦。

5.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 6.脊髓;椎动脉;副神经脊髓根。

7.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颈内静脉。 8.面部静脉与翼丛;导静脉;板障静脉。

9.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 10. 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八)问答题答案

1.颅顶软组织由浅入深有5层:即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隙和颅骨外膜。其中浅部3层紧密相连,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3层合称“头皮”,深部2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

(1) 皮肤:厚而致密,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大量毛囊、汗腺、皮脂腺,为疖肿和皮

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易出血,但愈合也快。

6

(2) 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与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神经穿行。 (3) 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变薄,续于颞筋膜。

(4) 腱膜下隙:是一薄层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至上项线,头皮借

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此间隙若发生感染,可经导静脉或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通,因此,被认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5) 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并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

离,骨膜与颅缝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一块颅骨范围内。

2.垂体位于蝶鞍的垂体窝内。借漏斗穿过鞍隔与丘脑下部结节区相连。若垂体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

垂体窝顶为鞍隔,前上有视交叉,故垂体肿瘤可向前上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 垂体窝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垂体手术常通过此处进行。 垂体窝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垂体瘤时,常受压而骨质变薄。 垂体窝两侧为海绵窦,垂体肿瘤若向两侧扩展时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 瘀血和脑神经受损症状。

3.海绵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海绵窦向前与眼静脉、翼丛、面静脉和鼻腔静脉交通。 海绵窦后端借岩上、下窦与横窦、乙状窦和颈内静脉交通。 4.有3条途径:

(1) 通过面部静脉和翼丛与颅内海绵窦。 (2) 通过导静脉与颅内上矢状窦、乙状窦交通。 (3) 通过板障静脉与颅内上矢状窦、横窦等交通。

5.腮腺形态略呈锥体形,底朝外,尖向内侧突向咽旁。可分深、浅两部,

以下颌骨后缘(或以面神经)作为两者的分界。

(1) 过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耳颞神经。 (2) 横行穿过腮腺的有面神经及其分支,上颌动脉,面横动脉、静脉等。 (3) 总之,从浅至深:其顺序为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 6.颞下窝内有:

(1) 翼内肌、翼外肌; (2) 翼丛

(3) 上颌动脉及其分支;

7

(4) 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4支分支(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耳颞

神经)

7.面神经在颅外可分3段:

(1) 面神经干为从茎乳孔至进入腮腺前的一段,适位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长1~

1.5cm.可在此显露面神经干。

(2) 腮腺内段:通常为上、下两干,位于腮腺内,发出分支吻合成丛,正常情况下,

面神经外膜与腮腺组织容易分离,但在病变时则紧密粘连,分离困难。

(3) 腮腺后段:即面神经穿出腮腺后至分布到表情肌之前的部分,大致可分5组分支,

分别由腮腺上缘、前缘、下缘穿出,呈扇形分布,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至各相应区域支配面肌。

8.蛛网膜下隙有些部位扩大成蛛网膜下池(脑池)主要有:

上方有胼周池;腹侧: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两侧:大脑外侧窝池、环池、小脑脑桥脚池。背侧:四叠体池、小脑上蚓池、小脑延髓池等。

(9)小脑幕切迹由小脑幕内侧缘向前附着于鞍背、后床突并向前延伸附于前床突形成,呈卵圆形的孔,环绕中脑,二者间留有间隙。幕切迹上方与大脑半球颞叶的海马旁回钩紧邻。当幕上区的颅内压增高时,海马旁回钩被推移至幕切迹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并导致动眼神经和脚底受压,出现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瘫痪等Weber氏征。

(10)OM线上5cm通过丘脑第三脑室上部和松果体层面。(参图1-29)

主要结构:中央可见第三脑室、丘脑再向外为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脑岛和大脑外侧沟。

断面前区,胼胝体膝,后方为侧脑室前角中间有透明隔、穹窿两侧为尾状核头。 断面后区:丘脑后有松果体,大脑大静脉池,后方可见小脑幕呈“Y”形。

(邱实 、 吴爱群)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