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8 22:03: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全程、全面评价,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整合之路,探索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实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可操作、可推广的信息技术创设的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
(二)实施阶段: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
根据方案对学生全方位开展实施整合教学实践,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并将成功的经验在全校推广借鉴,加快学校的教育改革进程。
1、2012年5月2013年1月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探索,全面指导教师开展整合活动,对骨干教师全面开展手把手的案例、论文写作指导。
2、2013年2月2014年1月 全面开展课程整合实践并进行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反思。组织外出学习参观。开展探究性教学研究,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评比。初步开展有效教学评价方案探索。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推动评价方案改革。参加评价案例评比,与整合成果评比。
3、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 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层次提高水平,培训一批整合骨干。
4、2014年8月2015年2月 结合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理论化,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校本意义和社会意义。全面开展有效教学评价方案探索。完美网站建设。
(三)总结阶段:2015年3月到2015年8月
1、2015年6月至7月 完成结题报告,申请课题鉴定。
2、2015年7月至8月 整理有效整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意义,总结有效整合模式,评价方案,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作准备。
二、课题研究进程中实践与思考
实验初期,我们主要对全体数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结合学校现状,我们选定了二年级数学组为实验年级,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研究进程中,我们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1.整合意识不强,教学目标不明确
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设备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有的老师把教学双边的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教师的生动言语、形象的神态融合在一起,从头至尾学生只听到音箱的声音、看到屏幕上的图像;老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做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反思:这种现象,其实是把“人灌”转变为“机器灌”。运用信息技术,主要目的是发
5
挥其优势,优化教学。如果一味的追求课件的展示,就将学科本质丢失了。
2.整合方法不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问题: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①有的老师对课件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当:课件在讲授完之后再呈现,是一种无效的重复;提出问题,马上呈现答案,没有给学生留思考时间。②呈现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贴切,课件出示两道算式,老师提问是第一道算式,呈现的第二道算式就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课件出现的场景太花哨,不利于学生观察、发现数学问题。③课件呈现目标不明确:有的课件制作能充分突破重难点,但因老师没有好好引导,学生没有通过大脑的知识再建构,新知留给学生的就是一个影像。
反思: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应该是服务于教学,不能因为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了学科特点,导致本末倒置。
3、整合设计不当,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件的结构和答案,学生按教师的预设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为了保证课堂的“完美”,对学生课堂产生的思维的“火花”因为与课件预设不符,有的老师没有提供给学生展现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跟着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合理使用信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