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6/29 15:32: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绪论,心理实质
一、心理与精神的概述
(一)心理与精神概念
心理又称精神,是指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和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活动及行为表现.
心理活动的内容: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 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可谓是静态表现形式。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有机结合,组成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进行着心理活动。
(二)心理活动的发生:
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反映性——所有物质
感应性——所有生命(不管外界做出怎样的刺激,都做出同一反应) 感受性——动物心理(能感觉、分析外界刺激,判断事物的好坏)
(三)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物质基础——大脑
1、脑结构与心理活动
正常的大脑功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脑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势必导致异常的精神活动与行为表现。
2.脑神经化学与心理活动
多巴胺及其受体功能活动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3.脑可塑性与心理活动
脑的结构与化学活动处于变化之中,具有可塑性
心理活动内容—客观现实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是“原材料”,人脑是“加工厂” 2、人脑主观能动反映
人的心理与现实是互动的
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应
影响心理或精神的主要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 2.神经发育异常——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改变 3.感染: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二)心理、社会因素
1.环境、社会因素:父母养育方式、人际关系、社会经济状况 2.应激生活事件 3.人格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是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自我意识及自我导向,能正确地评价现实,对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能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等。
(二)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三、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
(一)心理问题概念
是由现实问题引起,近期发生,持续时间不长,内容相对局限,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没有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暂时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二)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精神、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或功能损害。
心理健康与精神障碍是一个移行普,并非对立的两级
心理活动内容及常见精神障碍症状
认 知 过 程: 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
感觉的概念: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感觉的特征:
1.感觉适应(1)概念: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改变的现象 (2)作用:能快速对新信息源挑战产生注意及作出反应。
2.感觉对比(1)对比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