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3 13:03: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十二章 巴金

《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家》为代表的“青春型”创作、“平民史诗”。

1. 简评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新与觉慧两位人物形象。 2. 简析《寒夜》中的曾树生的性格内涵。

3.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前期与后期创作风格的异同。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沈从文表现“湘西市街”与讽刺“都市病”代表性作品、《湘行散记》等有代表性的散文。

1. 试评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

2.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评析沈从文写湘西与写都市这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第十四章 小说(二)

华汉《地泉》三部曲及重版序、革命的浪漫蒂克、“革命+恋爱”小说、“左联”青年作家小说、东北作家群、大河小说、京派、海派、新感觉派。

1. 简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的矛盾性与时代色彩。 2. 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3. 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4. 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5. 比较评析沈从文、卢焚与废名各自笔下的乡土田园世界。 6. 略评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5

第十六章 新诗(二)

中国诗歌会、诗的“歌谣化”、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后期新月派、《现代》杂志、十四行诗(一译“商籁体”)、《寒园集》诗人、林庚的格律诗试验。

1. 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竟存局面。 2. 比较评析前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倾向。

3. 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风范的衍变。

4. 简析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

第十七章 鲁迅(二)

鲁迅十六部杂文集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 鲁迅杂文(连同鲁迅)历来多遭受否定以致辱骂,从当年的“刀笔吏”(“现代评论派的君子”语)、“睚眦必报”(“创作上的才子”语)、“不满于现状的批评家”(“新月派的绅士”语)到如今的“鲁迅好骂人”之类,从未停息。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结合对鲁迅杂文批判性、异质性的评析,说明你的看法。

2. 试评析鲁迅杂文“贬锢弊常取类型”的特征。

3. 试评鲁迅杂文《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

第十八章 散文(二)

《论语》与《人间世》、《宇宙风》三期刊、30年代小品热、《太白》与《没芒种》杂志、30年代“鲁迅风”杂文及其主要作家、《汉园集》、开明书店、夏衍《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

1. 试评林语堂的散文观。

2. 评何其芳的《画梦录》的艺术特色,并说明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3. 写一篇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或《钓台的春昼》)的短文。

6

第十九章 曹禺

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

1. 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与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态(或指向)及其在剧中的体现。

2. 《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3. 比较评析繁漪与陈白露两个人物各自的性格内涵。 4. 比较《雷雨》、《日出》与《北京人》的戏剧结构艺术。 5. 评曾文清与愫芳两位人物,并阐述《北京人》的主题意蕴。

第二十章 戏剧(二)

南国社、上海艺术剧社、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红色戏剧、《放下你的鞭子》、白薇《打出幽灵塔》、洪深《农村三部曲》、熊佛西的“农村戏剧实验”、夏衍的《赛金花》、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袁牧之的《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