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黄石市中考物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4:41: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1年6月22日Word版录入:zoujg (录入者注:化学部分舍去)

机密★启用前

黄石市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理综(物理、化学)试题卷

姓名______ 考号:__________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40分,其中物理80分,化学6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卷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卷相应区域,做在其它区域内无效。 4、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S:32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4分)

19、关于力和机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就是万有引力

B、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发生的 C、动滑轮既可以省力也可以省功

D、如果机械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机械效率就等于1 20、下列关于电磁波和声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它实际上并不存在 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C、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电磁波和声波的波长越短,频率越小 2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高空中的冰晶在空气中下落变成雨滴时,内能增加了 B、初冬的早晨,地面上结有一层白霜属于升华 C、所有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D、物体的温度可以降到-273.15℃以下 22、关于透镜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D、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 23、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2011年6月22日Word版录入:zoujg (录入者注:化学部分舍去)

A、高速行驶的火车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C、羽毛球容易被扣杀是因为它的惯性小 D、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没有惯性 24、下列物理知识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伽利略在对摆动进行反复的科学研究后发现:摆绳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越短 D、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电子

25、能源、信息和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化石油气(LPG)是一种清洁燃料,使用这种燃料的汽车,排出的尾气污染较小 B、如果大量利用太阳能,可能使太阳能在短期内消耗殆尽 C、必须用六颗同步卫星才能实现全球通信 D、塑料和银都是很好的绝缘材料

26、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濛濛细雨从空中下落 B、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C、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D、炒菜时,满屋飘香 27、如图所示为工人师傅用手推车运送纯净水的图片,对于这两种方法中哪种比较省力的判

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的方法比较省力 B、图乙的方法比较省力

C、图甲和图乙两种方法所用的力大小相等 D、无法判断

28、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

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密度最大

B、b物质的密度是1×103kg/m3 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

D、a、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

29、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的过程

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假设灯丝的电阻不变)( ) A、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B、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C、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小 D、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都变大

30、由于流体具有黏滞性,因而物体在流体中运动要受到流体的阻力。科学家们已测得半径

为R的球在流体中以速度v运动时受流体阻力大小为F=6πηRv,其中η为流体的黏滞系数,不同流体η不同,它由流体的性质决定。某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了测定某种流体的黏滞系数,设计如下实验:让密度为ρ=1.2×103kg/m3,半径为R=3cm的实心球在密度为ρ0=0.8×103kg/m3的透明液体中竖直下落,发现先加速下落后匀速下落,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用频闪摄影的方法测出球匀速下落时的速度为v=

2011年6月22日Word版录入:zoujg (录入者注:化学部分舍去)

4.9m/s。若球的体积计算式为

43V=πR,g=9.8N/kg。则该液体的黏滞系数为:

3( )

A、0.16N·s/m B、0.48 N·s/m C、0.16 N·s/m2 D、0.48 N·s/m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