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知识点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44: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 护理诊断及措施:

A. 气体交换受损:参见肺源性呼吸困难。 B. 清理呼吸道无效:参见咳嗽与咳痰。

C. 活动无耐力: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

或坐位;代偿期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为原则鼓励病人适量运动,注意病情观察,警惕肺性脑病。 D. 体液过多

E. 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休息和安全;吸氧护理,持续低流量、低浓度给氧,氧流

量1-2L/min,浓度在25%-29%;用药护理;病情观察。

第八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 概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为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者腺体的恶性肿瘤。常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血行播散。

病因:吸烟,为首要原因,开始吸烟年龄越小、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发病率越高,被动吸烟或环境吸烟也是肺癌的病因之一;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与营养,多补充维生素A

分类:按解剖学部位分类: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及段以上支气管,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癌较多见;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以下支气管,以腺癌较多见,约占1/4

按组织病理学分类:非小细胞癌:鳞癌,可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最常见,40%-50%,多中央型,常见于老年人、男性,生长缓慢,转移较晚,手术机会较多;腺癌,占25%,多为周围型,女性多见,青中年多见,与吸烟无关,局部浸润及血行转移早; 小细胞癌: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

肺癌TNM分期:T,原发肿瘤;N,区域性淋巴结;M,远处转移。 2. 临床表现:

A. 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咳嗽,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呈高调金属音性咳嗽;血痰或咯血,多见于中央型肺癌,间断或持续性痰中带血,部分病人以咯血为首发症状;气短或喘鸣,肿瘤引起部分气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气短,部位固定、局限,吸气明显、咳嗽不消失;发热,可因肿瘤坏死、继发性肺炎等;体重下降,消瘦,恶病质。 B. 肺外胸内扩展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胸痛;声音嘶哑,为肿瘤压迫喉返神经;咽下困难,肿瘤压迫食管;胸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表现为头颈部水肿;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又称肺上沟瘤,易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等。

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A. 胸部X线检查;B.CT检查;C.磁共振;D.纤维支气管镜检查;E.癌细胞脱落检查。 4. 治疗要点:

A. 非小细胞癌:原则—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采用新辅助化疗+手

术±放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采用化疗+放疗;远处转移的晚期病人以姑息治疗为主。

B. 小细胞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延长病人生存期。 C. 生物反应调节剂 D. 中医中药治疗 5. 护理诊断及措施:

A. 恐惧

B. 疼痛:观察:0代表无痛,1-4级为轻微疼痛,5-6级为中度疼痛,7-9级为严重疼

痛,10级为剧烈疼痛。

a.避免加重疼痛因素:预防感染,尽量避免咳嗽;小心搬动病人;指导和协助胸痛病人有效呼吸,用手或枕头护住胸部。

b.用药护理:三阶梯疗法,晚期病人应及时使用麻醉性止痛剂、切忌使用安慰剂;按时给药,即在24小时内定时给药;个体化原则;首选口服;观察用药效果以及药物副作用。 c.病人自控镇痛

C.营养失调

6. 其他护理诊断: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潜在并发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等。

2.临床表现:

A. 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咳嗽,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呈高调金属音性咳嗽;血痰或咯血,多见于中央型肺癌,间断或持续性痰中带血,部分病人以咯血为首发症状;气短或喘鸣,肿瘤引起部分气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气短,部位固定、局限,吸气明显、咳嗽不消失;发热,可因肿瘤坏死、继发性肺炎等;体重下降,消瘦,恶病质。

B. 肺外胸内扩展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胸痛;声音嘶哑,为肿瘤压迫喉返神经;咽下困难,肿瘤压迫食管;胸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表现为头颈部水肿;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又称肺上沟瘤,易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等。 3.实验室检查:

A. 胸部X线检查;B.CT检查;C.磁共振;D.纤维支气管镜检查;E.癌细胞脱落检查 4.治疗要点

A. 非小细胞癌:原则—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采用新辅助化疗+手术±放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采用化疗+放疗;远处转移的晚期病人以姑息治疗为主。

B. 小细胞癌: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延长病人生存期 C. 生物反应调节剂 D. 中医中药治疗 5.护理诊断及措施

A. 恐惧

B. 疼痛:观察:0代表无痛,1-4级为轻微疼痛,5-6级为中度疼痛,7-9级为严重疼

痛,10级为剧烈疼痛。

a. 避免加重疼痛因素:预防感染,尽量避免咳嗽;小心搬动病人;指导和协助胸痛病

人有效呼吸,用手或枕头护住胸部。

b. 用药护理:三阶梯疗法,晚期病人应及时使用麻醉性止痛剂、切忌使用安慰剂;按

时给药,即在24小时内定时给药;个体化原则;首选口服;观察用药效果以及药物副作用。 c. 病人自控镇痛 C. 营养失调

6.其他护理诊断: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潜在并发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放射性食

管炎、放射性肺炎等。

第九节 胸腔积液

1.概述:胸膜腔是指在肺和胸壁之间的潜在腔隙。胸膜腔内液体,简称胸液,其形成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原因使胸液形成过多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导致胸液异常积聚,称为胸腔积液,简称胸水。

病因: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胸膜通透性增加;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损伤所致胸腔内出血;医源性 2. 临床表现:

A. 症状:呼吸困难,最常见,胸腔积液较多时;胸痛,积液较少时,多为单侧锐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伴随症状,结核性胸膜炎常有发热、干咳,恶性胸腔积液伴有消瘦或原发部位肿瘤的症状,炎性积液伴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

B. 体征:少量积液时体征不明显或可闻及胸膜摩擦音;中至大量积液时视诊肋间隙饱满,触诊语颤减弱或消失,局部叩诊呈浊音,听诊积液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A. X线检查

B. B超检查:灵敏度高,定位准确,临床用于估计胸腔积液量和深度,协助胸腔穿刺定位。 C. 胸水检查等 4. 护理诊断及措施:

A. 气体交换受损:给氧;减少耗氧;促进呼吸功能,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胸腔抽液或引流,缓解胸痛等;病情观察。 B. 体温过高 C. 营养失调 D. 疼痛

第十节 呼吸衰竭

1.概述: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病因:参与肺通气和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以导致呼吸衰竭,包括:气道阻塞性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胸廓与胸膜病变,神经肌肉病变 分类:Ⅰ型呼吸衰竭:又称缺氧性呼吸衰竭,无二氧化碳潴留。血气分析特点:PaO2<60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能障碍;Ⅱ型呼吸衰竭:又称高碳酸呼吸衰竭,既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血气分析特点:PaO2<60mmHg, PaCO2>50mmHg,为肺泡通气不足所致。 2.临床表现:

A. 呼吸困难:急性呼衰严重时出现三凹征,慢性呼衰严重可并发CO2麻醉,出现潮式

呼吸。

B. 发绀:缺氧的典型表现,当SaO2低于90%,出现口唇、指甲和舌发绀,贫血病人

不明显。

C. 精神-神经症状:急性呼衰可迅速出现精神紊乱、狂躁等,慢性呼衰出现先兴奋后

抑制。

D. 循环系统表现:CO2潴留者出现体表静脉充盈、皮肤潮红、温暖多汗、血压升高等

“醉酒貌”,因脑血管扩张,病人常有搏动性头痛。

E. 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尿量减少。

4. 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伴或不伴 PaCO2>50mmHg 5. 治疗要点

A.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昏迷病人用仰头提颏法打开气道;缓解支气

管痉挛;建立人工气道

B. 氧疗:Ⅰ型呼吸衰竭给予较高浓度(>35%)吸氧,Ⅱ型呼吸衰竭应给予低浓度(<

35%)吸氧;急性呼衰的给氧原则:在保证,PaO2迅速上升到60mmHg或Sa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

C. 增加通气量,减少CO2潴留:呼吸兴奋剂,常用药物有尼可刹米、贝洛林;机械通

气。 D. 抗感染

E.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6. 护理诊断及措施:

A. 潜在并发症:重要器官缺氧性损伤;给氧。 B. 清理呼吸道无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