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4:36: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0.依恋对今后的亲子关系具有预测作用,也对儿童的 认知 、 情感 和 社会行为 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选择
1.依恋形成以后,会发生( C )的行为。 A.听见声音就及时反应 B.分离时不出声 C.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D.与依恋对象重逢时哭闹 2.回避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 A )。
A.一般不会主动要妈妈抱 B.怕陌生人C.一般不喜欢独自游戏 D.比较爱哭 3.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重逢时可能表现出( D )。 A.喜欢和活跃 B.平静和欣慰 C.激动和拥抱 D.哭闹 四、判断
1.依恋一旦形成,儿童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就会紧张。( N ) 2.儿童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哭。( N ) 3.安全型依恋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 Y ) 4.回避型依恋儿童容易跟陌生人走。( N ) 5.矛盾型依恋儿童在父母身边很自如。( N ) 6.儿童依恋父母,父母依恋儿童。( N ) 7.儿童的气质是依恋形成的物理学基础。( N ) 8.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Y ) 五、简答
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答: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一般分为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分为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依恋一旦形成,会有以下行为发生:
(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3)会主动寻求依恋对象,对依恋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反应;(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表现出轻松和愉悦。
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第四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一、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交往策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儿童所呈现的交往策略,亦即作为一种社会技能,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3.受欢迎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的、友好的人格特征,他们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而且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
4.被拒斥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甚至是反社会行为。
5.被忽略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更加笨拙的,他们往往逃避双向交往,而将更多时间花在更大的群体中。 二、填空
1.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 相互平行 、不可替代的,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2.儿童能在同伴关系中汲取同伴的经验,包括 游戏规则 、 物理经验 、 学习方法 乃至 性知识 。
3.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 归属感 的源泉,是儿童得到 爱 和 尊重 的前提。
4.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儿童所呈现的 交往策略 ,亦即作为一种社会技能,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5.同伴关系在心理上是 平等 的,这有助于让儿童体验内在的尊重感。
6.幼儿偏好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这种现象被称为“ 性别分离 ”现象,儿童在 2-3 岁时就出现这一现象,6岁时尤为明显。 7.幼儿的交往策略主要发生在 自由 中。
8.幼儿的交往策略一般采用 协调 、 给予 、 顺从 、 支配 及 逆反 。
9.在人为障碍条件下,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采用 支配 、 协商 、 顺从 及 逆反 。
10.幼儿之间的交往倾向于 互惠性 的策略,而与成人交往时倾向于 服从性 策略。
11.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 外向 、 友好 人格特征,他们擅长 双向交往 和 群体交往 。
12.行为特征与认知能力是相互影响的。社会认知技能决定了 社会交往 ,支配着不同的 社会技能 ,也决定着 交往活动 的成败。
13.在幼儿阶段,有 10-24 %的幼儿属于受欢迎型,而 10-22 %的幼儿是被拒绝型的, 12-20 %的幼儿是被忽略型的。
14.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会间接地影响到 同伴 对这个儿童的评价。 三、选择
1.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 B )的,不可替代的。
A.重叠 B.平行 C.交叉 D.互补
2.同伴关系或团体之间的归属感,有利于儿童克服( D )引发的焦虑。 A.紧张和恐惧 B.孤独和无聊 C.独立和无助 D.孤独和无助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四、判断
1.亲子关系可以替代同伴关系。( N )
2.同伴关系是一种平等关系,那是因为他们身高差不多。( N ) 3.同伴之间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有利于形成归属感。( N ) 4.归属感有利于克服焦虑,增强自我的信心和力量。( Y ) 5.交往技能主要是学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N ) 6.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之间同伴交往的唯一课堂。( N ) 7.游戏和强化对同伴交往有重大作用。( N )
8.幼儿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分离”现象是从4岁开始表现的。( N ) 9.幼儿自由活动是发展同伴交往的重要条件。( N ) 10.幼儿交往策略就是交往技能的表现。( N ) 11.幼儿以貌取人是家长教育的直接结果。( N )
12.在幼儿交往中,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比较容易受欢迎。( Y ) 13.不受欢迎的儿童难以发动活动。( N ) 五、简答
1.同伴关系的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发展社会认知;第二,满足归属需要;第三,培养积极性格。 2.幼儿在出生的头两年里在社会交往方面主要获得哪些技能?
答:第二年,幼儿的社会性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玩伴协调行为的能力;模仿同伴行为和意识到被模仿;遵守次序,包括观察同伴——对同伴做出反应——观察和等待——对同伴的反应等相互交流的次序;表现出帮助和分享行为;根据同伴的性格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等。 3.幼儿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练习社交技能;第二,强化交往行为;第三,积极投入游戏;第四,幼儿的人际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
4.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美国学者认为,有效的社会技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在生活生活中,能敏感地判断什么事情将会发生的能力; 第二,在游戏中,能够理解其他儿童需要并与之共同活动的能力; 第三,能想象出多种行为方向并选择出最佳方向的能力。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5.受欢迎的儿童有哪些行为特征?
答:积极、快乐的性情;外表吸引人;有许多双向交往;高水平的合作游戏;愿意分享;能坚持交往;被看做好领导;缺乏攻击性。
2015年11月12日星期四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2.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3.攻击行为 4.观点采择能力
5.他律:就是按外在的、主要是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6.自律:就是根据自身内在的主观价值进行道德判断。 二、填空
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包 合作 、 分享 、 助人 、 安慰 、 公德 等。这些行为都是指向他人或社会的有益行为。
2.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 同伴 ,很少指向老师。
3.一项关于分享的研究表明, 33% 的4—6岁儿童采用利他分法;到了6—7岁,百分比上升到 69% 。可见,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4.整个幼儿期,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指向 同性 性别伙伴。 5.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发展的 6.儿童的认知加工与制约人际互动的 的认知关系密切。
7.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基础是 移情 ,也就是必须要有体验别人情感的能力。 8.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包括 工具性侵犯 和 敌意性侵犯 两种形式。 9.社会认知的 缺陷 和 歪曲 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10.社会贫困、 资源分配不均 、 教学质量低劣 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11.电子游戏机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更大的 强化 作用。
12.当儿童用攻击性行为维护自我价值时,这是一种 维护自我的防御 手段。
13.成人不要用粗暴的方式压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应该找出原因,及时 疏导 、 化解 儿童的心理压力。
1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 认知水平 的制约。 15.游戏,尤其是 角色 游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6.树立榜样,本质上就是让儿童通过 观察学习 ,习得和表现良好的行为。
17.他律不仅表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上,也表现在对 游戏规则 的态度上,认为规则不可修改。
18.科尔伯格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对道德问题的 判断 、 推理 有着质的区别。 三、选择
1.儿童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 A )。 A.观念 B.信仰 C.规则 D.道德
2.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就以为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 D )的表现。
A.自说自话 B.自私自利 C.自以为是 D.自我中心
3.研究表明,在3—9岁年龄段中,儿童的( A )攻击较为稳定。 A.报复性 B.敌意性 C.言语性 D.身体
4.研究表明,身体受过虐待的儿童在( B )岁就开始出现社会认知偏差。 A.3 B.4 C.5 D.6
5.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往往根据( C )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A.最初动机 B.行为时机 C.成人态度 D.实际后果
2015年11月13日星期五
四、判断
1.亲社会行为就是不要酬报的行为。( N ) 2.观点采择能力就是接受别人观点的能力。( N ) 3.移情,就是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动别人。( N ) 4.工具性侵犯,就是使用工具打人。( N )
5.敌意性侵犯就是企图伤害别人或故意破坏财物。( Y )
6.如果从一次攻击性行为中尝到甜头,就可能会促进攻击性行为的频频发生。( Y ) 7.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自尊普遍较低。( N )
8.电视暴力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N )
9.他律阶段的死守规则与自律阶段的修改规则,是两种不同质的发展水平。( Y ) 五、简答
1.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有什么特点? 答:第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第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伴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和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伴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加,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第三,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2.幼儿亲社会行为有什么影响因素?
答:第一,社会认知水平。年幼儿童最初是十分自我中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活动的增加,儿童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已有的认知模式不再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新的认知模式开始形成。儿童慢慢学会以别人的观点来看周围的事物,以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第二,移情作用。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移情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在移情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效果方面。 第三,家庭引导方式个。家庭的影响主要通过奖励和示范在起作用。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第一,儿童的教养环境。家庭的情感氛围与教育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第二,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这样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往往对攻击性行为的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
第三,交流及文化倾向。当儿童与同伴关系紧张、或同龄人群体的氛围不融洽、竞争激烈、不友好、难以合作的时候,攻击性是更有可能发生的。社会贫困、资源分配不公、教学质量低劣、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都会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4.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幼儿道德发展具有:具体性、他律——自律、情绪性、模仿性等特点。
影响因素是:第一,家庭及其父母。家庭式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化的目标在第一时间都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并且,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和父母本身的特点都会全面和直接地影响幼儿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游戏及其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5年11月12日星期四
第五章 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3.自我意识系统:是一系列自我完善的能动结构,它充分地反映着个性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体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4.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体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填空
1.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 精神面貌 。
2.个性是一个人的 心理发展到成熟阶段 后形成的心理产物。 3.个性是具有 社会意义的 、 稳定 的心理特征系统。 4.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 心理 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得以形成的,
5.当一个人的认知发展到 抽象逻辑思维 水平、情感发展到 稳定可控 水平、社会化发展到 完整的自我 水平后,便最终整合成为个性。
6.个性具有 稳定性 、 整体性 、 社会性 、 个别性 四个特征。 7.个性的稳定性表现在一个人所有的 活动 和 行为 之中。 8.个性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各因素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 。 9.个性形成后,表现在一个人的 认知特点 、 交往风格 、 情感色彩 、 意志品质 等所有的心理活动中。
10.个性的整合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 成熟 。
11.社会既是心理发展的 条件 ,也是心理发展的 内容 。个性的本质是 社会的 。 12.个性的个别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 气质 、 性格 和 能力 的差异。
13.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 需要 、 动机 、 兴趣 、 志向 、 世界观 等。 14.自我意识包括 自我评价 、 自我体验 、 自我监控 三个方面。 15.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 气质 、 能力 、 性格 等心理成分。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三、选择
1.以下关于个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个性是天生的B.穿着打扮与众不同就是有个性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C.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D.个性非常稳定,无法改变
2.个性是稳定的,但在( B )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个性是可能有变化的。 A.身体健康状况和心情 B.社会、生活和教育 C.居住和出行 D.经济和收入 四、判断
1.个性就是与众不同的特点。( N ) 2.个性是与生俱来的。( N )
3.个性是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形成的心理特征系统。( Y ) 4.个性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就不再变化。( N ) 5.个性反映在一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中。( Y ) 6.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 Y )
7.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 Y ) 8.自我意识系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N )
9.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反映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Y ) 五、简答
心理学讲的个性与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个性概念有什么不同? 答:日常生活中,提到的个性是当做特点鲜明、与众不同来用的。
心理学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不是天生的,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得以形成的。这“一定水平”就是指认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情感发展到稳定可控水平,社会化发展到形成完整的自我水平。当这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心理过程在人的活动中变得相对稳定和完整后,便整合为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也就是形成了个性。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第二节 幼儿的气质
一、名词解释
气质: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 二、填空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 动力特征 。
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心理活动的 速度 、 强度 、 稳定性 和 指向性 。 3.各种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联系和组合,就构成了个人的 气质类型特征 。 4.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先天遗传 因素的影响。
5.传统的气质类型分为 胆汁质 、 多血质 、 粘液质 、 抑郁质 四类。 6.托马斯将婴儿气质分为 容易抚养型 、 难以抚养型 和 缓慢发动型 三种类型。
7.根据托马斯的测定,容易抚养型的婴儿约占 40 %,难以抚养型的婴儿约占 10 %,缓慢发动型的婴儿约占 15 %,另有 65 %属于混合型。 8.凯根将儿童气质划分为 抑制型 和 非抑制型 两类。
9.面对新环境,行为抑制型的儿童属于 敏感 的孩子,行为非抑制型的儿童属于 适应 的孩熟悉的人,他们的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看到生人经常笑。 2.中国学者对气质研究有什么新见解?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容易抚养型: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
子;面对一群人,行为抑制型的儿童属于 害羞 的孩子,行为非抑制的儿童属于 好交往 答:我国的学者杨丽珠等人根据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社会性、专注性这几个方面,将我
的孩子。
10.杨丽珠将3—9岁儿童的气质划分为 活泼型 、 专注型 、 抑制型 、 均衡型 、 敏感型 五类、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三、选择
1.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 B )。
A.正向与负向 B.外向与内向 C.好向与坏向 D.上向与下向
2.某人,易冲动,急躁,待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头脑灵活,对学习内容理解快,但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他的气质属于(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3.有一个孩子,平时较少有欢快和愉悦;在新环境里很少对事物发生探究行为,总是不开心;别人跟他玩,他就躲在妈妈身后,不敢露面;平时也不太说话。这孩子的气质很可能属于 ( C )。
A.容易抚养性 B.难以抚养型 C.缓慢发动型 D.混合型
4.气质是稳定的,但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能有一定的变化。气质改变的生理基础是( A )。 A.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B.神经系统的网络性 C.神经系统的传导性 D.神经系统的复杂性 四、判断
1.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的独特色彩。( N ) 2.“禀性难移”说的就是气质难变。( N )
3.有35%的婴儿的气质很难归类,因为他们没有气质特征。( N )
4.根据凯根的观点,儿童的气质特点,在面对陌生情境的头15分钟就能加以确定。( N ) 5.家长常常把非抑制型的孩子称为胆小的孩子。( N )
6.托马斯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个性因素的发展,关键是教养方式要符合儿童气质的特点。( Y )
7.如何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气质特点,对家长很重要,对教师则是另外一回事,( N ) 五、简答
1.根据托马斯的研究,婴儿的气质分几类?各有什么行为特征? 答:婴儿的气质分为容易抚养型、难以抚养型和缓慢发动型。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国3-9岁儿童的气质类型划分为活泼型、专注型、抑制型、均衡型和敏捷型5种。
第三节 幼儿的性格
一、名词解释
性格:对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二、填空
1.性格是一个人对外部事物 稳定 的态度和 习惯 的行为方式。 2.性格反映一个人整体的 心理发展水平 。
3.性格作为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在 学前期 就有所表现。 4.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是 气质 。
5.性格是 后天 养成的,是 社会性的 ,具有 可塑性 。性格具有好坏之分。 6.凯根认为,性格最重要的指标是儿童适应 新环境 的难易程度。 7.研究或评判一个儿童的性格,不能脱离他的具体 生活环境 。 8.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 父母亲性格 的一面镜子。 三、选择
1.在普通心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性格分类是( C )提出的内、外倾性格概念。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荣格 D.班都拉 2.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是( D )。 A.神经系统 B.大脑皮层 C.神经类型 D.气质 3.分析儿童性格最重要的指标是看他能否( D )。 A.参加游戏 B.富有创造性 C.热爱学习 D.适应环境
4.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上( A )明显的差异。 A.不存在 B.存在 C.存在不大 D.存在很不
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
四、判断
1.外倾型性格的人重视外部世界。( N ) 2.内倾型性格的人无视外部世界。( N ) 3.一个人的表情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N ) 4.气质使性格蒙上各自独特的色彩。(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