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一)通论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21:27: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注意:But隶书之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世通用部首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

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的声音。《说文》归斤部,能反映它的本义。《辞海》归户部,是以声符为索检字的依据。所以我们分析字形结构,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漢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金 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隶 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

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

“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通论{五}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区别字、后起字),

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 莫——暮 昏——婚 A.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 B.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隊—墜 或—域 匡—筐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字。如:州—洲 益—溢 景—影 原—源 丞—拯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是引申义造字。如: 家—嫁 解—懈 士—仕 支—肢 道—導 (4)古字用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字。如:

2.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 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①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②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 ③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①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今字(后起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比如“反”和“返”

②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它们的表义功能是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跡”和“迹”。

3. 繁简字: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 如今通行简化字的来源:a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b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

c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

d 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e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

关于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同形字 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上的某些字的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臘—腊 臘 本义知国君在年终用臘品祭祀祖先。 腊 本义指小动物的整体干肉。 ②同音字代替 后—後 “后”原表示君主,简化字用“后”代替“後”,兼表两个字的功能 ③两字共简为一形 钟——鐘(鐘鼓),鍾(一种容器) 获——獲(猎獲),穫(收穫)

复——復(反复),複(复杂)

通论{六} 古漢語主要句式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古今判斷句的主要區別

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他不是山东人。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 注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主要有二:

1.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語来充当,不用系词“是”。

2.是在句尾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Eg:负版者,善负小虫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古代汉语里的判断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 1、 主語+謂語+也

制,巌邑也。(《左傳?隱公元年》) 2、 主語+者+謂語+也

楚人者,楚子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3、 主語+者+謂語

黃帝者,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 4、主語+謂語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

(三)古代漢語的否定判斷句

我非生而知之者。(《論語?述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四)關於判斷句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是”字在先秦一般都不是作為判斷係詞出現的

公曰:“是吾寶也。(《左傳?僖公二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2、用“為”的句子絕大多數是敍述句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余為伯鯈,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 注意:“為”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有“作為”、“成為”、“算是”等含義,不是判斷詞。

即使用在判斷句中,可以按現代漢語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動詞在判斷句中的運用,

不能算是判斷詞。如: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論語·微子》)

3、“乃、誠、則、亦、皆、即、必、”和“維、惟”等詞常用於判斷句的謂語之前,

它們都不是判斷係詞:前者屬於副詞,後者屬於語氣詞。

(五)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 1、 表示類屬關係

滕,小國也。(《孟子·梁惠王下》)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2、 表示等同關係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子之所慎:齋、戰、疾。(《論語·述而》)

(六)判斷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2、表達條件、目的等邏輯關係

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 百乘,顯使也。(《戰國策·齊策四》) 3、表示因果關係

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生主》)

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爭土橐,非下也,權重也。(《韓非子·五蠹》)

二、古代漢語的被动句

(一)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

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或意念(意义)被動句 (二)古代漢語被動句式的主要類型 1、“於”字句 :

受事主语+谓语动词+於+行为主动者 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2、“為”字句(包括“为……所”句式): 受事主语+为+(行为主动者)+(所)+谓语动词

3、“見”字句 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於+施事者)

4、“被”字句

三、古代汉语常见的习惯句式

通论{七} 古代汉语詞序

詞序又叫語序,是詞語在句子中的前後次序。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主要靠詞語的組合顺序來表現。

漢語的詞序歷史上比較固定,從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次序為: (定語)+ 主語 + [ 狀語 ] + 謂語 + < 補語 > + ( 定語 ) + 賓語 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特殊词序,主要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两类。

(一) 、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語法條件:1.句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

2.賓語是疑問代詞。

疑問代詞有三類:1. 指人的:誰、孰;

2.指物的:奚、曷、胡、何; 3.表示處所的:安、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