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8:38: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长者问……非礼也。”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礼记·曲礼》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与长辈说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对长辈应该尊重,懂得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6《 天地民 孝尊长》
备课时间:9月7号 上课时间:10月18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孝经·三才章》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孝经·三才章》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方法:谈话法 表演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孝经·三才章》。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孝经·三才章》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作业:背诵课文
反思:通过反复朗读和师生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言行。
7《 尊师长 重学礼》
备课时间:10月11号 上课时间:10月25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礼记·曲礼》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礼记·曲礼》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过程设计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有礼貌,听老师教导。 作业:背诵课文
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字词句段的意思,明白了尊师重道的含义,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表示要将本节课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8《三人行 有我师》
备课时间:10月11号 上课时间:11月1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