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6:34: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D. 于今乃睹子之志矣 今君乃亡赵走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恽在这封书信的开首即言明致书孙会宗的缘由,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要向孙会宗说明自己的心意。
B. 作者陈述自己沐浴皇恩,不能有所建明,后遭遇变故,只好退而以小人自况。他经营产业,又因此遭世人讥议,令他深感不解和愤懑。
C. 文章结尾用段干木、田子方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要向他们学习,保持高洁的品性。 D. 通读全文,作者不顾封建礼法、与世俗抗争、傲然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 ②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答案】 (1)A (2)A (3)C
(4)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5)①君子研习大道,快乐得忘记忧愁;小人保全性命,快活得忘掉了自身的罪过。 ②即使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讥刺我),还哪里会有什么称赞呢?
【解析】【分析】(1)A项,“文质”,文采和本质,指外在表现和内在品质。句意:外部表现和内在品质都未修养到家。故选A。
(2)A项,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B项,代词,……的事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介词,用;介词,因。D项,连词,才;连词,却,竟然。故选A。
(3)C项,“意在表明自己要向他们学习,保持高洁的品性”错误。结合“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夷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分析,可遗憾得很,不久之前,您忽而离开了这个美好的故乡,调到那块荒僻的异地去做郡守。“安定山谷之间,昆夷旧壤,子弟贪鄙”,高尚人物未有所闻呢。这次您的“赐书”居然象上述那样“教督以所不及”,这就不能不令人奇怪,“岂习俗之移人哉”,凛然节概消失了,“移”为贪鄙意念滋生了?用典是讽刺孙会宗为习俗所移。故选C。
(4) “深惟”的宾语为“其终始”,及事情的本末,不应该断开,连词“而”前面需要断开;“鄙陋”,浅薄粗陋;“愚心”,愚昧的见解,作为“言”的宾语,应该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则”前面可以断开;结合虚词“也”,连词“则”“故”及句意等分析断句。句意:但我私下却怪你没有深入思考事情的本末,而轻率地表达了一般世俗眼光的偏见。直说我浅陋的看法吧,那好象与你来信的宗旨唱反调,在掩饰自己的过错;沉默而不说吧,又恐怕违背了孔子提倡每人应当直说自己志向的原则。因此我才敢简略地谈谈我的愚见,希望你能细看一下。 (5)①“游道”,游于大道,即学习道义之事,浸身道义之中;“以”,连词,而;“全”,
保全;“说”,通“悦”,高兴;“罪”,罪过。②“虽”,即使,即便;“雅”,向来;“犹”,尚且;“靡”,倒下;“尚”,还;“何称誉之有”,有何称誉(宾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⑴ A;⑵A;⑶C;
⑷ 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⑸ ①君子研习大道,快乐得忘记忧愁;小人保全性命,快活得忘掉了自身的罪过。②即使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讥刺我),还哪里会有什么称赞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我才能低下,行为卑污,外部表现和内在品质都未修养到家,幸而靠着先辈留下的功绩,才得以充任宫中侍从官。又遭遇到非常事变,因而被封为侯爵,但终究未能称职,结果遭了灾祸。
您哀怜我的愚昧,特地来信教导我做得不够检点的地方,恳切的情意甚为深厚。但我私下却怪您没有深入思考事情的本末,而随便地跟随世俗眼光来加以批评。直说我浅陋的内心想法吧,那好像违背了您的心意而在掩饰自己的过错;沉默而自坚其操守吧,又恐怕违背了孔子提倡各人自言其志的原则。因此我才冒昧简略地谈谈我愚蠢的见解,希望您能体察。
我家正当兴盛的时候,做大官乘坐朱轮车的有十人,我也备位在九卿之列,爵封通侯,总管宫内的侍从官,参与国家大政。我却不能在这样的时候提出(有用的)建议主张,来宣扬皇帝的德政,又不能与同僚齐心协力,辅佐朝廷,补救缺失,已经担负着窃踞高位白食俸禄的罪责很久了。我贪恋禄位和权势,不能自动退职,终于遭到意外的变故,意外遭遇口舌之祸(指被人告发),本人被囚禁在宫殿北面的楼观内,妻子儿女全关押在监狱里。在这个时候,自己觉得合族抄斩也不足以弥补罪责,哪里想得到竟能保住脑袋,再去
奉祀祖先的坟墓呢?我俯伏在地,想着圣主的恩德真是无法计量。君子研习大道(君子沉浸在道义中),快乐得忘记忧愁;小人保全性命,快活得忘掉了自身的罪过。我私下想自己罪过已大,行为已有亏损,打算长期做农民来度过一生。因此亲自率领妻子儿女,竭尽全力耕田种粮,植桑养蚕,灌溉果园,经营产业,用来向官府交纳赋税,想不到又因为这样做而被人指责和非议。
人的感情所不能限制的事情,圣人也不加以禁止。所以即使是最尊贵的君王和最亲近的父亲,(臣子)为他们送终服丧,(至多三年)也有结束的时候。我得罪以来,已经三年了。种田人家劳作辛苦,一年中遇上伏日、腊日的祭祀,就烧煮羊肉烤炙羊羔,斟上一壶酒自我慰劳一番。我的老家本在秦地,因此我善于演奏秦地的乐器。妻子是赵地的女子,平素擅长弹瑟。奴婢中也有几个会唱歌的,喝酒以后耳根发热,昂首向天,信手敲击瓦缶,按着节拍呜呜呼唱。歌词是:“在南山上种田,杂草多得没法除清。种下了一顷地的豆子,只收到一片无用的豆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享富贵谁知要到什么时辰!”碰上这样的日子,我挥动衣袖十分高兴,两只袖子挥动得高高低低,两脚蹬地任意起舞,的确是纵情玩乐而不加节制,但我不懂这有什么不对。我幸而还有积余的俸禄,正经营着贱买贵卖的生意,追求那十分之一的利润。这是只有低贱的商人才干的事情,这备受轻视耻辱的职业,我却亲自去做了。地位卑贱的人,是众人诽谤的对象,我常因此不寒而栗。即使是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讥刺我),还哪里还会有什么称赞呢?董仲舒不是说过吗:“努力追求仁义,常担心不能感化百姓的,这是卿大夫的心意;努力追求财利,常担心贫困匮乏的,这是平民百姓的事情。”所以理想观念不同的人,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现在你还怎能用卿大夫的规格来要求我呢!
西河魏地,是魏文侯兴起的地方,那里有段干木、田子方留下来的风尚,(他们二位)都具有高尚的节操,懂得进退取舍的区别。近来你离开了故乡,到了安定郡。安定郡位于山谷中间,是昆夷的故乡,那里的人多是贪婪卑鄙,难道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改变了你的品性吗?到今天我才看清了你的志节!如今正当兴旺的汉朝处于鼎盛的时期,望你努力,不要多谈了。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论(节选)
姚鼐
①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②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①《诗》、《书》,明法令,设告坐②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③斯逆探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zhòng)侈君而张④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⑤非始皇、二
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④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注释】①燔:焚烧 ②告坐:被告发而连坐 ③逆探:预先了解 ④张:扩大,扩张⑤遭值:遇到、碰上
(1)文章批驳了一位名家的观点,那位名家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 B.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 C.秦国乐于实施严法是久已习惯并感觉良好。 D.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
(3)作者认为秦始皇是怎样一个人,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一个字是________ (4)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5)作者写作《李斯论》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1)李斯利用荀子的学说祸乱了天下(名家为苏子瞻苏东坡)。 (2)C
(3)侈(傲慢自大、残暴放纵)
(4)①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②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5)文章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解析】【分析】(1)选文开头引出苏子瞻的观点,作为驳论的标靶。原句是“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个观点是:李斯利用荀子的学说祸乱了天下。
(2)A项,“商鞅教唆秦孝公禁止官员和民众打成一片”分析错误,于文无据,文中“禁游宦之民”意思是: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B项,“秦国祸乱天下的办法主要是由李斯设计的”分析错误,李斯只是协助始皇沿用了商鞅的法令,如果说秦国祸乱了天下,那办法也应是商鞅设计的。D项,“李斯助秦始皇焚书坑儒源于他的师门传授”分析错误,文章作者的意思是,李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废除了之前的仁政思想助其主子焚书坑儒。故选C。
(3)文中写李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得出秦始皇是“侈君”,即傲慢自大、残暴放纵的君主,于是投其所好,从而扩大自己的恩宠。秦始皇的性格如果用文中一个字表示,就是“侈”。
(4)选文第2段,说的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商鞅协助秦孝公指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秦国一直沿用这一政策,待李斯协助秦始皇时候,也是沿用了原有的政策,秦国祸乱天下之法,并非李斯协助制定的。选文第3段,说的是李斯“逆探”秦始皇及二世的内心,知道他们是傲慢自大、残暴放纵的君主,于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因此,秦国祸乱天下,并非李斯以其所学事秦所致。
(5)文章开始指出苏轼的“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的观点错误。然后分析李斯事秦之前,有商鞅为秦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李斯只是协助始皇沿用了这些法令。李斯逆探始皇父子残暴放纵的个性,于是投其所好,放弃自己的所学,沿用原有的政策,导致秦国祸乱
天下。作者写作此文,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不要窥探君王的喜好,不要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否则,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故答案为:⑴李斯利用荀子的学说祸乱了天下(名家为苏子瞻苏东坡)。 ⑵C;
⑶侈(傲慢自大、残暴放纵)
⑷①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②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⑸文章意在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此题考核论述的观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