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 22:31: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 第六,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 三、简述实践模式的课程观 (详见书上内容)
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针对传统的“理论的”课程探究模式而提出的。
基本思想:
指导学校教育改革的理论是“复数”而非“单数”;
课程问题主要应解决“应该教什么”和“应该学什么”的问题,因此,问题解决的方式应主要是实践的推理,而非逻辑的推理;
课程决策的过程不应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
四、简述批判模式的课程观。
(详见书上内容)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构建模式――批判理论,其代表是美国的鲍尔斯(S.Bowles)、金蒂斯(H.Gintis)。
基本观点:知识具有暂时性和有限性的本质,所有思想和认知都是基于历史和人类的利益而形成的。应对知识,应对课程设计专家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应建立一种更民主的师生关系。
把“解放”作为教育最终要追求的目标,要求摆脱权利的控制,取得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
反对忽视学生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统一课程。 形成多学科相结合的“后学科”,“表现符号”多样化,强调依靠学生自己的经验重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语文教学的三步骤:阅读――解释――批判。
课程的编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课程研究应批判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五、试评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优劣
1、学科课程
以学科为中心编订的学校课程。主张从有关学科领域中选择部分知识作为学科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
第 11 页 共 21 页
和能力。但选择什么学科,每一学科选择什么知识内容,以什么样的结构、顺序、方法组织教材是这类课程设计存在分歧之处。 2、活动课程
杜威:儿童、经验、活动。
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理论。杜威是主要代表,其思想的核心是:儿童、经验、活动。
活动课程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活动课程编制的方法基础是:第一,我们是教儿童的,而办事教课程的;第二,教学应该同生活保持联系。
3、综合课程
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通过各个学科反映出来的儿童周围的事物残缺不全。 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的弊端, 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编制原则:
第一、按照同时显示几门学科特性的思路统一教材;第二,根据儿童的兴趣编制综合课程;第三,掌握吸收各门科学的资料和研究方法。 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世界;解决知识增长无限,学生学习时数有限的矛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4)核心课程
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课程理论。倾向于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的活动为组织教学的形式。是一种介于学科中心、活动中心的课程。主张以社会为中心编制课程。 核心课程对教材的安排由近及远、逐步扩展。 核心课程要求制定全面的课程纲要,以保证有效地积累教育经验。核心课程同活动课程一致的地方是师生共同规划学习活动。 (5)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校风、班风、学风等。潜在课程的组成部分:
(1)正规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观、态度、阶级观点、理想信念、道德观、世界观。
(2)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3)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各种仪式。 (4)教师人格、教学行为、领导方式等。 简评:
学科课程有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但很难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活动课程正好与此相反;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有助于使学科知识、儿童的经验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但编制难度较大。对教师素质要求高。
六、试述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第 12 页 共 21 页
20世纪课程改革的总体走向:
1、 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2、 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3、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4、 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生态伦理观 5、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个性发展观
(一)课程价值观的新取向
(1)课程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泰勒原理)向多元价值倾向的转变。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学习经验本位的转变。 (3)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内在性的兼顾。
人们已习惯于把课程视为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但事实上课程活动本身却内含着其固有的价值。
(4)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性问题。课程理论必须考虑课程应对谁最有价值的问题;在由社会、教师和家长对学校课程抉择时如何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
(二)课程编制中的新趋势
课程编制面临的问题:选择什么内容以达到理想的目标;教育内容如何作到既不超载又能增殖;
1、人文与自然学科并重的课程内容选择趋势。
人文科学教育传统深厚的国家强调加强理科课程内容,如英国;科学技术教育长期受到重视的国家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如日本。
2、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基础性和世界性问题的课程。如:数学、语文、外语、道德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3、课程编制原则的综合化趋势。
理由: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依存性等特点;知识体系本身的整体性特点;学生学习的整体化过程;综合化的课程有助于避免知识的重复、可节省时间、增加学习中的迁移;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增多所带来的压力的重要途径。
4、课程编制中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
不管采取何种课程模式,教育内容与学习者知识能力和身体的需要相一致越来越被认可为课程编制的重要原则。
5、教材编写原则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原则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设置的新变化 1、平衡性原则
为达到多方面的教育培养目标平衡性已成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不同发展目标的平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平衡);不同学科间的平衡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存
由于两类课程各具特色,无法替代,都是学生发展的两种重要的形式,因此,普遍采用两种类型的课程共存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作法。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行 4、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并举
5、课程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和个体知识的增加;
6、课程结构由内容本位转向内容与能力的多样化结合;
第 13 页 共 21 页
7、小学和中学诸学科的连续性加强 (四)课程政策的新变化
1、 体现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2、 体现国际、国内变化,以及日益增多的地方需要;
3、 课程框架急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
4、 强调整体主义的课程设计倾向和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5、 课程实施的决策制定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6、 课程决策的权利分配走向均权化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协同
七、试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趋势。
1、 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
2、 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3、 不足:理论知识薄弱;课程价值观有待与国际接轨;把课程改革视为教材改革
趋势:
1、 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 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 3、 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 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
综合化;
5、 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 ,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八、简述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观。
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美国的课程思想。这派研究者的共同研究兴趣是: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构。主张两种理论倾向:第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发展。他们充分肯定个体的存在价值,认为个体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课程论应该强调个体对其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的能力的养成。个体通过这种“概念重建”,意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与解放。第二,着眼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他们提出:课程就是反思与行动的统一,即,课程并不只是一套要实施的计划,它蕴含着反思精神和行动过程。课程开发过程不是简单地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是不断反思、批判文化知识,并由此创造,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主张通过对课程知识及其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最终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这种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中达到自由与解放。
局限: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组织形式、思想观点、课程开发模式。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主张。
第 14 页 共 21 页
九、简答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作用。
课程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
作用: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课程决定着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十、简答活动课程观。
杜威:儿童、经验、活动。
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理论。杜威是主要代表,其思想的核心是:儿童、经验、活动。
活动课程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活动课程编制的方法基础是:第一,我们是教儿童的,而办事教课程的;第二,教学应该同生活保持联系。
1:[论述题]
一、 简述课程受到影响的因素有那些.
第 15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