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7:0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境?
(1)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的特性:舒适的物理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安全的生物环境。
(2)创设良好的医院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舒适的物理环境:①满足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空间的需求,如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求选择病房,床间距至少1m,并有隔帘遮挡等。②病室应有适宜的温、湿度,温度为18~22℃,湿度为50%~60%。③病室应有良好的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④病房应保持安静,白天噪声应控制在40dB以下,夜间控制在30dB以下。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和操作轻。⑤光线要适宜,白天要使患者有适当的日光照射,夜间的灯光不能影响患者的睡眠。⑥病室应整洁美观、陈设简单,采用暖色装饰等。
2)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新入院患者对医院的陌生环境、人员、规章制度等尽快适应,应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并帮助患者建立与病区内其他医务人员及病友之间和睦的人际关系,创设和谐的气氛。
3)安全的生物环境:应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各项管理制度,做好清洁、消毒、灭菌及其效果监测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隔离技术,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加强手卫生,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请分析下列病例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
(1)王某,男,28岁,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因切口感染,延期出院。 (2)吴某,男,52岁,因车祸致失血性休克,在某医院输注400ml全血。出院1个月后,吴先生感到全身乏力,纳差,经诊断为由输血所致的“丙型肝炎”。
(3)陈某,女,70岁,因“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20天。今晨护士在为该患者做口腔护理时,发现患者的口腔内颊黏膜出现白色膜状物,经细菌培养为真菌感染。
(4)王某,男,35岁,因“急性胃肠炎”收住院。入院第三天,患者出现低热、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皮肤、巩膜轻度黄染,经检查诊断为“甲型病毒性肝炎”。
(1)是。引起王某切口感染的病原菌来源于医院,故属于医院感染。
(2)是。患者的“丙型肝炎”是因为在住院期间输注带有 “丙型肝炎”病毒的全血而遭受感染。
(3)是(属于内源性感染)。是因为抗生素的使用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引起真菌感染。 (4)否。该患者在入院前已感染上甲型肝炎病毒,入院时处于潜伏期,因此,不属于医院感染。
以下物品适用于哪种消毒灭菌法?
体温计 传染病患者的票证 手术刀剪 餐具 一次性注射器 胃镜 出院患者的被服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敷料
体温计:75%乙醇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传染病患者的票证:微波消毒 手术刀剪:压力蒸汽灭菌
餐具:煮沸消毒或微波消毒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一次性注射器:电离辐射灭菌、环氧乙烷灭菌 胃镜:戊二醛浸泡消毒
出院患者的被服:紫外线灯照射或日光照射6小时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敷料:焚烧
下列情况是否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为什么?
(1)到远处夹取无菌物品时,应手持持物钳,小心被污染
(2)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无菌物品,如未用完,应立即放回无菌容器内
(3)一份无菌物品未用完可供他人使用
(4)用无菌棉签可从无菌瓶内蘸取溶液擦拭伤口
(5)铺无菌盘,将上层无菌巾扇形折叠,开口边向内 (6)戴手套接触污染物品,脱去手套后可免洗手
(1)不符合。至远处夹取无菌物品时,应将持物钳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就地使用。 (2)不符合。未使用完的无菌物品即使未被污染,也不能放回无菌容器内。 (3)不符合。一份无菌物品仅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
(4)不符合。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擦拭伤口时可将无菌溶液倒入换药碗内使用。
(5)不符合。打开无菌巾,其开口边应向外展开,避免夹取巾内无菌物品时触及开口边缘。
(6)不符合。脱下手套必须要洗手。
什么是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具体的措施包括: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后,不论是否带手套,都应严格地洗手。
(2)接触或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
(3)衣服或面部可能会受到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口罩,必要时戴面罩。
(4)医疗仪器或环境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必须按要求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5)锐器须小心处置。用过的针头不必套回针头套,严禁直接用手取下、折弯、破坏针头,用过的各种穿刺针头、刀片等其他锐器应放入耐刺、防渗透的锐器盒内,集中回收处理。
(6)需要对患者实施复苏时,应备有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
患者王某,男,73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喘30年,外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近日症状加重并伴呼吸困难1天入院。入院后,患者神志不清,自主排痰困难,医生予以气管切开术。术后,护士应如何调控病室环境,有利于患者疾的恢复?为什么?
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22~24℃,以免患者受凉,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对于有呼吸疾患、气管切开的患者王某尤应注意病室湿度的调节。如果湿度过低,室内空气干燥,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干燥的空气未经上呼吸道湿化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使痰液黏稠,形成痰痂,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引起窒息。湿度过低可通过加湿器、室内洒水,增加空气中的湿度。
张某,男,32岁,因高热、咳嗽来院急诊,疑似“非典型肺炎”。如果你是接诊护士,在接收疑似传染病患者入院时,你将采取何种防护措施,以保证其他患者及自身的医疗安全?
张某被诊断为 “非典型肺炎” 疑似者,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该患者时,除实施标准预防外,还应进行空气隔离、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具体措施为:①安置患者于单独隔离室,严禁探视陪客。②进入隔离室的工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护目镜、手套、隔离鞋等防护用品。③离开隔离室应严格手消毒,逐层脱去防护用具。④隔离室的空气定时消毒,保持负压通风;⑤室内污染物品分类装袋并标记后按规定处理。
第十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医疗相关损害、损害、意外、不良事件、失误有何联系和区别? 这些都是患者不安全事件的不同体现:
(1)医疗相关损害(healthcare-associated harm) 是指在制定医疗服务计划或提供医疗服务期间,发生的由医疗服务直接引起或间接相关的损害。
(2)损害(harm) 是指机体结构不完整或功能不正常和/或疾病、损伤、不适、残障或死亡等导致的对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有害影响。伤害的程度包括:无损害(none harm);轻微损害(mild harm);中度损害(moderate harm):;严重损害(severe harm);死亡(death)。
(3)意外(incident) 是指引起或可能引起对患者的不必要伤害的事件或情境。意外可源于医院设施、医疗仪器设备、临床管理、临床医疗护理实践、文书记录、医院内感染、药物或输液、血制品、医患双方行为等。意外包括:可能的风险情境;潜在失误(near miss);无损害意外(no harm incident);有损害意外(harmful incident),也称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是指意外事件发生于患者且对患者造成了伤害,如护士输错血型导致患者出现了溶血反应。
(4)失误(error) 是指未能执行事先计划的正确的救治措施,或者执行了错误的措施。侵害(violation)是指故意违反标准的措施或规范。失误和侵害都会导致患者受伤害的风险增加。
举例说明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1.卫生系统因素,如《护士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护士的数量不得低于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为促进患者安全提供了人力保障的法律依据。
2. 医院管理因素,包括:
(1)患者安全文化(patient safety culture):如:医院安排足够数量的医务人员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推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措施,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患者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制定患者安全风险管理预案,开展医疗护理缺陷事故的非惩罚性报告和学习等。
(2)卫生产品、设备安全:如医院提供的药品、器材、设备必须达到基本的质量合格要求,以确保患者安全使用。
(3)医院工作环境设置:如医院供应室的合理设置有利于医疗用品的循环使用的安全;医院防滑地板、走廊扶手、卫生间防滑垫等可预防患者发生跌倒等安全意外。
3. 医护人员因素:如护士在用药前进行严格、规范的患者身份核查有利于防范用药错误的发生。
4. 患者因素:如患者的个人特点、病情、既往就医经历、对环境的熟悉度等。
5. 社会和文化因素:群众的健康意识、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预期、卫生资源的可及性、医疗经济负担、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等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会对患者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有利于医患双方的合作,继而起到促进患者安全的作用。
举例说明护士职业安全危害主要有哪些? 护士职业安全危害主要有:
(1)生物性危害因素: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等。
(2)物理性危害因素:如①机械性损伤:如跌倒、扭伤、撞伤等;②温度性损伤:易燃、易爆物品如氧气、乙醇等所致的烧伤,各种电器如烤灯、高频电刀所致灼伤等;③锐器伤;④辐射性损伤,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损伤;⑤噪声等。
(3)化学性危害因素:如化学性药物的暴露和损伤。护士的药物暴露和损伤的可能方式主要包括:无意中从食物中摄取、吸入药物粉尘或小液滴、直接皮肤接触等。临床上可能造成化学性危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消毒剂、麻醉剂及麻醉废气、各种药品特别是抗肿瘤药物等。
(4)人体工效学危害:如搬运患者或重物、推手术车等。同时,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也常需做弯腰、扭身等动作,使得腰部负荷较重,腰肌长期处于过度牵伸状态,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背痛等病症。此外,护士因长时间站立,其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手术室护士经常长时间固定一定的姿势容易发生颈椎病、强直性体位等。
(5)心理社会性危害:如心身耗竭、强迫征象、抑郁、焦虑等心身反应和疾病。导致护士出现职业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临床繁忙的工作、患者的痛苦与死亡等情景的负性刺激、抢救情境造成职业紧张、担心差错导致的压力、非常态的人际环境、医患纠纷时潜在的暴力损害等,均可能引起护士发生各种职业心理问题。
王女士,72岁,身高165cm,体重56kg,冠心病15年,糖尿病12年,因“风湿性关节炎”行“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天。请分析该患者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问题?如何预防患者损伤?
可能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跌倒或坠床、引流管脱出或阻塞、压疮、用药错误、术后感染、静脉血栓、心理损伤等。
预防: (1)开展常态性的患者安全危险性评估,如跌倒、压疮、导管滑脱等安全危险性评估。 (2)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安全:针对易发安全意外的患者和临床情境,护士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患者安全,并主动、及时去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在可能涉及患者安全的环境或情境中设置安全警示。
(3)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安全防范教育,鼓励患者参与安全防护:患者是保障安全的重要力量,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防范教育,增加其安全防范意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安全防护,和医务人员一起,共同促进患者安全。例如:向患者宣教地板清洁后需待地面干燥后方可走动,久卧坐起者应缓慢坐起、静坐片刻后方可起身进行循序渐进的活动,以防跌倒。
(4)创设积极、开放的患者安全文化:医院、病区应致力于从系统层面查找安全隐患,鼓励非惩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学习制度,积极开展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防范教育,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开放的患者安全文化。
李先生,56岁,因“冠心病、心肌梗死”入院治疗,入院后第3天午餐后,发现护士发的口服药物和昨日不同。(1)患者应如何处理该情境?(2)经核实,发现该情境是由于护士少摆了2粒药片所致,护士长应如何处理该情境?
(1)暂不服药,立即向发药护士或责任护士或护士长询问。
(2)这是一起未发生患者损坏的意外,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护士长应按照患者安全意外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①损失抑制优先原则,即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防止损失的发生,立即停止用药,严格核对药物后重新发药。
②沟通互动为重原则:护士长应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互动,争取患方的理解和配合。 ③学习警示为主原则:要求当事护士详细记录患者安全意外发生的过程,运用根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