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重点总结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2:30: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人为干扰随机性 由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而引起; (5)遗传随机性 由创始者效应、随机固定或近亲繁殖的基因频率变化能上能引起。

7) 常见的分析模型:

现在最为常用的是VORTEX模拟模型程序。

28、试述物种灭绝机制有哪些。 (一)外部机制:

1. 生物学机制:1)种间竞争 2)猎物动态的关系 3)病菌及病害的流行 2. 物理学机制:1)缓慢的地质变化 2)气候变迁

3. 灾变事件:海退现象中的生物区系危机;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所引发的生物大灭绝;来自外星系的灾变事件

4. 人类活动对生物区系的巨大冲击:首先表现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改变;人类的间接影响也是巨大的

(二)内部机制:1.灭绝和进化创新2.物种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3.形态单一的类群容易灭绝4.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容易灭绝5.热带分布类群容易灭绝

29、试述新种群建立的方法有几种。

1. 重新引进计划(reintroduction program):释放笼养动物或从野外采集的动物到它们已较长期未被发现的历史分布区。主要目的是在原先的环境创建一个新种群。

2. 增大计划(augmentation program):将动物释放到现存种群中以增加其规模和基因库。这些动物可以是在其他地方捕捉到的,或笼中饲养的。

3. 引入计划 (introduction program) :将动物迁移到它们历史分布区以外的地方。该方法适用于当已知一个种分布区内的环境已不适于该种长期存活时(原先引起衰退的因子仍然存在 )。需确信这个种不会危害新生态系统或损害当地任何濒危种的种群,必须是在笼养时未检查出任何能传播和毁灭野生动物的疾病。

30、自然保护区的选址原则是什么?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保护区的选址原则:

①典型性(typicalness):在不同自然地理区域中选择有代表性生物群落的地区建立保护区。

保护区所代表的自然地理区域的范畴对确定该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②稀有性(rarity):濒危种、稀有种、地方特有种或群落及其独特生境,以及汇集了一群稀有种的动植物避难所。

③脆弱性(fragility):对环境改变敏感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需要特殊的管理。

④多样性(diversity):群落的数量多寡和群落多样性。由保护区立地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发生历史因素决定。

⑤自然性(naturalness):自然生态系统未受人类影响的程度。对于建立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保护区或保护区的核心的选择具有特别的意义。

⑥感染力(intrinsic appeal):由于不同的物种和生物群落类型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各个物种、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都是等价的。但由于人类的感觉和偏见,不

同有机体有不同的感染力,它对选择风景保护区来说很重要。

⑦潜在价值(potential value):一些地域由于各种原因遭到了破坏,如森林采伐、沼泽排水和草原火烧等。如能进行适当的人工管理或减少干扰,通过自然演替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有可能发展成为比现在价值更大的保护区。

⑧科研潜力(scientific research potential):包括一个地区的科研历史、科研基础和进行科研的潜在价值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①维持生态平衡: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河流上游、公路两侧及陡坡上划出的水源涵养林。 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准则。 ②物种基因库:现今世界上至少有500万种生物,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使得许多物种越来越难以获得其所需的生境。

③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保护区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 ④此外,自然保护区还是向人们进行有关自然和自然保护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并可在不破坏自然保护区和严格管理的条件下,开展生态旅游。

31、说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①根源:人口数量增长,现代医学技术以及可靠的食物资源保障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低效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②直接作用:生境的破坏、破碎和退化(包括污染),对物种的过度开发,外来种的引入,疾病的加速传播。 ③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工业资本主义和现代物质社会的发展促使对自然资源的加速需求,工业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少数富裕阶层)占有了世界上大部分能量、矿产、木材产品和食物,美国年人均使用的石油产品是印度的43倍,铝是印度的34倍,磷肥是印度的58倍。 ④过度开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