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4:4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理解重点词句。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理解倒叙是什么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直观教学
(2)合作交流,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难问题。 3、情感与价值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2)学习李大钊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资源:教学PPT、准备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破题导入
1、有人说,一个进步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忘记英雄。当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明媚的阳光时,当我们忘情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时,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 你们还记得这些英雄人物吗?(单个表格放大展示图片) 生回答。
同学们,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也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更为狼牙山壮士英勇跳崖而激动。正是这些革命英雄的英勇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2、质疑课题。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看看课题,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1)抓住回忆一词,课文中是谁回忆谁?
生:李星华回忆李大钊。 (2)他们是什么关系?
生:李星华是李大钊的女儿,也是本文的作者。
(3)抓住十六年前一词,你能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吗?
生:这篇文章写于李大钊遇害的十六周年,所以课题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提示:本文的体裁是回忆录。
(4)李大钊是谁?你们知道吗? 请课前有搜集李大钊背景资料的同学说说。
李大钊是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师:李大钊年仅38岁,就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回到十六年前,走近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展示要求。 2、通过预习,同学们基本扫除了文字障碍,来读一读词语,我翻你读。 教师提示示范“匪”“舅”的笔顺。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学生汇报,幕布遮盖显示)
1927年4月28日
那年春天 (才过了两天 第二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28日黄昏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4、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出在这些时间或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事?并试着给它们加上小标题。(交流结束后,学生分组汇报)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2)分组汇报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在引导点拨的同时出示课件) 1927年4月28日 ——父亲的被难日(引导理解“被难日”:因灾祸或重大变故丧失生命) 那年春天 (才过了两天 第二天) 板书:被捕前 4月6日的早晨 ——被捕了 (被捕时)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被提审 (法庭上) 板书:法庭上 28日黄昏 ——出拘留所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知道父亲被害 (被害后) 板书:被害后 师:我们说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大家再看看上面时间的排列,有问题吗?有什么异常?
生:4月28日被排到了最前面。 师:4月28日发什么什么事? 生:父亲被害。
师:父亲被害是这件事情的结果。像这样把事情得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介绍事情得起因和经过的叙述方法叫什么写作方法? 生:倒叙。
师:倒叙的手法有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的作用。我们不妨在以后的写作中适当运用。 三、精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1、学习第一部分(捕前)
师:1927年春天,军阀张作霖下令搜捕父亲,局势越来越严重,快速阅读被捕前的部分,说说局势的严重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生1:父亲早出晚归,
生2:张作霖要派人检查,父亲烧掉一些书籍文件 生3:工友阎振三的失踪。
师: 这些事进一步说明了局势的严重。
师:在父亲烧掉书籍文件的时候,有一段我与父亲的对话,你能理解为什么平时慈祥的父亲这一次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吗?课件标注。生读。 教师相机引导提问:
平时对女儿的耐心,说明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慈爱的父亲)
一向慈祥耐心的父亲,在他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却含糊回答,为什么他态度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当时工作非常紧张,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像防止党的机密被泄露这样的事,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
从这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对工作认真严肃) 板书:对亲人慈爱 工作认真严肃 对比描写 师: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母亲和一些朋友常常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自由读。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父亲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母亲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父亲离开北京?留下意味着什么?离开意味着什么? 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啊? 生:.......
师:父亲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严峻,他都要坚守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佩的革命者,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板书: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
师: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经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生:反问句,突出父亲坚决的态度。(师标注反问句,圈画“坚决”) 师: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推荐一位读。 师: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一起再读一读。
2、学习第二部分(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