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2:10: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试题分析】本题以氢原子的能级图为背景,主要考查氢原子能级跃迁及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等基础知识,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着重体现物质观念、能量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4 B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正确率 区分度 标准差 6 4.394 0.732 73.241% 0.44 2.66 CD(1|0.01%)A(989|9.98%)B(7256|73.24%)C(604|6.1%)D(1049|10.59%)空白(8|0.08%)
【错因分析】若考生不会计算一群氢原子在不同能级跃迁时所辐射光子频率的种数以及跃迁时所辐射光子的能量,考生不了解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就可能错选选项。
【教学建议】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从玻尔原子理论理解原子跃迁问题,理解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和逸出功等概念,会计算氢原子处于不同能级发生跃迁时可能辐射几种不同频率的光,会通过比较光子的能量与金属逸出功的大小关系判断能否发生光电效应。
第15题 图甲为一小型发电机的示意图,发电机线圈内阻为1 Ω,灯泡L的电阻为9 Ω,电压表为理想交流电压表。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e随时间t按图乙的正弦规律变化,则
A. 0.01 s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B.线圈转动的角速度为50 rad/s C.电压表的示数为10 V D.灯泡L的电功率为9 W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小型发电机为载体,主要考查交变电流的产生、交变电流的图象、峰值和有效值,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率等基础知识。侧重考查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从e - t图象获取信息,读出电动势最大值、周期等,理解中性面、瞬时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掌握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最大值的关系,明确交流电压表示数是有效值,会分析电路,能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电功率计算。着重体现物理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理解交变电流的有效值、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能用相关物理知识对实际的小
O V 甲
ON S L e/V 102 O -102 0.0乙 0.0t/s 型发电机与灯泡构成的交流电路进行分析和推理,计算出电压表的示数和灯泡的电功率等。
由乙图可知该交变电流电动势e的最大值Em = 102 V,周期T = 0.02 s。t = 0.01 s时瞬时电动势为零,则此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率为零,磁通量最大,选项A错误;角速度ω =
2π
=
2π
= 100π (rad/s),选项B错误;正弦交变电压电动0.02
T势有效值E =
Em2
= 10 V,电压表的读数为路端电压的有效值,其示数U =
RER +r =
9×10U292
= 9 (V),选项C错误;灯泡L的电功率P = = = 9 (W),选项D正确。 9 +1R9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5 D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正确率 区分度 标准差 6 2.975 0.496 49.591% 0.63 3 BD(1|0.01%)A(971|9.8%)B(1469|14.83%)C(2541|25.65%)D(4913|49.59%)空白(12|0.12%)
【错因分析】
2541位(25.65%)考生错选C说明忽视了发电机线圈内阻的存在。1469位(14.83%)考生错选B说明混淆了角速度与频率的概念。971位考生错选A说明基础能力很差,不能从e - t图象获取信息,读出电动势最大值、周期等,理解中性面、瞬时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
【教学建议】教学应注重夯实基础,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正弦交变电流的产生与描述,会分析电路。与交变电流有关的物理概念多,教学中要注意厘清,如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平均值的含义,要能在有关问题的求解中灵活应用,正确理解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率,转速、角速度、周期,电功、电功率等概念,并能在似是而非的问题中加以分析判断。
第16题 早在公元前4世纪末,我国的《墨经》中就有关于力和运动的一些见解,如“绳下直,权重相若则正矣。收,上者愈丧,下者愈得”,这句话所描述的与下述物理现象相似。如图,一根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各悬挂一重物,当两重物质量均为m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若减小其中一个重物的质量,系统就无法保持平衡,上升的
重物减小的质量Δm越多,另一个重物下降的加速度a就越大。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a与Δm的关系图象可能是
【答案】 C O m Δm
O m Δm
O m Δm
O m Δm
a g a g a g a g m m 【试题分析】本题以我国战国时期《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一些见解为背景,A B C D 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侧重考查推理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灵活选用隔离法等方法分析动力学问题,找出上升重物质量减小时,下降重物的加速度与上升重物质量的减小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结合图象进行分析。本题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着重体现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理解加速度、相互作用和牛顿运动定律等物理概念和规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a与Δm的关系并选出正确图象。
当一端的重物质量减小Δm时,设轻绳拉力大小为T,对上升重物有:T-(m-Δ
m)g = (m-Δm)a;对下降重物有:mg-T = ma,解得a =
g2m-ΔmΔm。可见
g2m-Δm随着Δm的增大而增大,当Δm = m时a = g,结合图象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6 C 满分 平均分 6 2.705 难度 0.451 正确率 区分度 标准差 45.089% 0.3 2.99 C(4467|45.09%)D(1318|13.3%) B(705|7.12%)A(3403|34.35%)
空白(10|0.1%)BC(1|0.01%)AD(2|0.02%)CD(1|0.01%)
【错因分析】有14位考生审题能力相当弱,居然出现放空、选择双项答案。全市共有5426人失分,说明连接体问题是大多数考生的软肋。3403位考生错选A,主要是受力分析出错,认为当重物m减少Δm,对另一重物所言所受合外力为Δm g若列出Δm g= ma,从而错选A;若采用整体法,列出关系式Δm g= 2ma,从而错选B;错选D的考生可能受图像B的干扰,从相似性出发而误选D。
【教学建议】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并灵活应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利用函数关系结合图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训练,
引导学生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学会关注图象的差异点,能结合极限法与函数关系法判断图象的特征。
第17题 如图,某同学在沙料场中发现沙子堆积时会形成圆锥体,且堆积过程中圆锥体的底角保持不变。他测得某堆沙子的底部周长约为30 m,沙子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约为0.8,则这堆沙子的体积约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的三分之一)
A. 1×102 m3 B. 2×102 m3 C. 3×102 m3 D. 8×102 m3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以估算沙料场的沙堆体积为试题情境,考查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等知识。侧重考查推理能力,要求考生具备构建物理模型进行估算的能力,同时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旨在引导考生增强生产劳动实践意识。着重体现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沙堆转换成斜面模型;利用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物理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估算出沙堆的体积。
设沙堆底面半径为r,高度为h,底面周长l = 2πr。沙堆倾角不变,可将沙子抽象成在斜面上处于平衡状态,视为摩擦力达到
h f N 最大静摩擦力,受力如图,则有mgsinθ = μmgcosθ,得tanθ = 1
μ = 0.8,又h = rtanθ,故这堆沙子的体积V = ·πr2·h =
31l×3.14×()3×0.8 ≈ 1×102 m3,选项A正确。 32π
【数据分析】
题号 答案 k17 A θ mg r 满分 6 平均分 1.963 难度 0.327 正确率 32.724% 区分度 标准差 0.56 2.82 空白
(21|0.21%)BD(1|0.01%)A(3242|32.72%)B(2528|25.52%)C(2887|29.14%)D(1228|12.4%)
【错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