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厂微生物培训教程 - 图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2:29: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验证需要

第二节 操作规范

无菌药品的风险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无菌药品质量保证的重点在于无菌保证、细菌、内毒素和微粒污染的控制。同时,也应特别关注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产品无菌或其他质量特性绝不能只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最终处理或成品检验。应对无菌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良好的控制。人员、物料的进出,环境的监测,设备的清洁等都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并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

对于无菌药品的生产来说,人员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尤其大。

一个设计、维护及运行良好的无菌药品生产工艺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人员的影响。随着无菌药品生产操作人员的增加,最终产品无菌的风险也会增大。为确保产品的无菌,无菌药品生产操作人员始终按无菌技术操作至关重要。

人员在无菌药品生产时发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向主管人员报告。从事无菌药品生产的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高风险性,并在日常操作中努力降低风险。

在无菌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洁净区和洁净空气装置技术有所理解,对在该部门的特殊设计,如通风系统,H E P A 过滤器的位置和级别,工作台类型,隔离系统设计等有详尽的知识。

在无菌生产工序中工作的人员应该对无菌技术有特别的能力和技能。他们的无菌技术应该通过执行例如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等来定期地评估 。

洁净室内操作人员快步行走时产生的微粒远大于静止时产生的微粒;咳嗽会增加发菌量;而打一次 喷嚏也会大大增加发菌量。

无菌生产洁净区的良好行为规范要求应包括: ( 1 ) 尽量减少进人无菌生产洁净区的人数和次数

进人无菌生产洁净区的人员应保持工作需要的最低人数。检查和控制都要尽可能在无菌生产洁净区外进行,辅助人员尽量靠单向流区域外侧,生产无关人员尽量不进人无菌生产洁净区。进人无菌生产洁净区的人数应通过验证来确定。

( 2) 人员在进入无菌生产洁净区应用无菌的消毒剂( 如酒精)消毒双手,待消毒剂挥发干后方可进人无菌生产洁净区。

( 3 ) 仅用无菌工器具接触无菌物料在处理巳灭菌物料时,须始终使用无菌工器具。在每次使用期间,无菌工器具应保存在 A 级环境中,保存方式应能避免污染( 如放在无菌容器中)。在操作过程中,在必要时应更换工器具。

30

验证需要

首次更衣后,应在必要时将所戴的无菌手套消毒或更换,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风险。人员不应将衣着或手套的任何部位直接接触无菌产品、无菌容器、无菌密封件及关键表面。

所有掉落或接触到地上的工具、仪器及物品在该批生产过程中不得用手触摸,更不能再次捡起使用;生产结束后才能对地上的工具、仪器及物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并妥善存放。

( 4) 缓慢和小心移动

快速移动会破坏单向流,产生紊流,造成超越洁净厂房设计及控制参数的不良状况。缓慢和小心移动是人员在无菌生产洁净区内应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动作应尽量平缓,双手不得下垂、叉腰、夹在腋下或高举超过肩部,应放在胸前(包括静止时)。尽量避免下蹲动作,更不应躺在地面或坐在地面上。如果因为维修不可避免这些动作时,维修后应立即更换衣服,并避免交叉污染。

( 5) 保持整个身体在单向气流通道之外

采用单向流设计是为了保护无菌设备的表面、容器、密封件以及产品。 对高风险操作区单向流保护的破坏会增加产品污染的风险。

(6) 用不危害产品无菌性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操作

为保持无菌物料附近的无菌状态, 应在适当的侧面进行操作,在垂直单向流条件下,不得在产品上游方向进行无菌操作。

( 7) 在高风险操作区的任何情况下,人员间应保持一段距离,人员的着装(包括无菌手套)不奇相互接触。操作人员尽可能不说话,必要时,可先退出该区域后再与其他人员交谈。

( 8) 每次接触物品后应对双手进行消毒, 晾干后进行下一步操作。即使没有接触任何物品,也应 定期( 如每隔10到 20分钟)对双手进行再次消毒。如果在高风险操作区内进行关键操作( 如涉及所有灌装部件、 悬浮颗粒及浮游菌取样口操作等)之前进行了其他操作, 则应退出该区域重新消毒双手后方能进人该区域进行关键操作。

( 9) 进入高风险操作区后应定期检査着装, 尤其在进行动作幅度较大的操作之后应确认头套、脚套是否穿戴紧密。

(10)在无菌生产洁净区中的任何时候, 双手都不应接触地面。如果不小心接触了地面, 那么必须立即返回更衣室内更换手套后方可进人该区域。

(11)无菌生产洁净区内所有开、关门的操作, 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 宜使用肘部、前臂、背部等身体部分来完成, 避免交叉污染。

无菌操作前及无菌操作全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活动应注意避免衣着遭受不必要的污

31

验证需要

染。

无菌生产洁净区行为规范的观察体系

由于无菌生产工艺过程人员操作是主要微生物污染来源之一, 建立良好的现场观察体系能够有效督促现场工作人员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改善无菌保证水平。现场观察的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通过观察视窗, 通过监控录像系统甚至委派人员进行现场观察。观察的范围可以包括:

个人卫生习惯及着装过程 无菌操作习惯

清洁和消毒规程的评估

具体进行评估时企业可以参照自己制定的S O P 条款进行对照, 也可以根据GMP 条款或本章描述的一些良好行为规范进行考核,并通过考核记录定期反馈给一线员工。对于现场观察中发现的一些共性不良习惯, 需改进的操作流程, 或进行整改。整改时可以通过更新培训资料和SOP, 重新进行培训等, 通过现场观察—— 问题记录—— 问题反馈—— 更新文件—— 加强培训—— 现场观察的持续改进体系, 不断提高无菌操作的规范性。

A 用接触碟法取样进行更衣确认程序的表面监控 取样点如下:

? 双手手指? 头部 ? 口罩 ? 肩部

32

验证需要

? 前臂 ? 手腕 ? 眼罩

在设计这些取样点的位置时应充分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整个人员着装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着装的残存微生物对于产品的污染风险的高低。

? 所有取样点都在身体的正面( 迎风面) ,因为操作人员在洁净区内工作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往前走的, 所以正面被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的概率更高, 需要重点监控。

? 强调了双手的取样,因为操作时大部分的动作都通过双手完成;引起污染的概率更高, 尤其是手腕处。

关注手腕和口罩、眼罩的取样,因这些部位更靠近人体皮肤,容易在运动中污染。 车间的环境对无菌药品的生产至关重要:

药品生产必须保持清洁卫生环境,不同洁净区对生产环境、设备和人员等有不同的清洁卫生要求(无菌药品 第三章)。只有环境达到相应要求才能保证药品生产的安全无菌。

物料工具等进入洁净区时易将外界污染源带入洁净区,造成药品生产的污染,故物料工具等的进出洁净区应遵循相应操作规程(附录 1)。

清洁是药品生产的重要环节。药品生产必须保持清洁卫生环境,为了保证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卫生标准,防止对药品产生污染,必须建立卫生制度和清洁规程,明确生产环境、设备和人员的清洁卫生要求(无菌药品 第四十三至四十五条),并掌握清洁、消毒的验证方法,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清洁消毒体系来确保药品质量。

各级别洁净区清洁消毒操作规程见附录2。

33

微生物鉴别

第五章 无菌药品中微生物鉴别

一、微生物鉴别方法——传统方法4 在传统的分类鉴定中,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特征、生态学特征以及血清学反应、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等。在鉴定时,我们把这些依据作为鉴定项目,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鉴定工作。 1、形态学特征3 A, y. R2 t/ U0 x5 q (1)细胞形态4 c& a: t( u( s' o, }5 z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外形大小、形状、排列等,细胞构造,革兰氏染色反应,能否运动、鞭毛着生部位和数目,有无芽孢和荚膜、芽孢的大小和位置,放线菌和真菌的繁殖器官的形状、构造,孢子的数目、形状、大小、颜色和表面特征等。 (2)群体形态

群体形态通常是指以下情况的特征:在一定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特征,包括外形、大小、光泽、黏稠度、透明度、边缘、隆起情况、正反面颜色、质地、气味、是否分泌水溶性色素等;在一定的斜面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苔特征,包括生长程度、形状、边缘、隆起、颜色等;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经穿刺接种后的生长情况;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包括是否产生菌膜,均匀浑浊还是发生沉淀,有无气泡,培养基的颜色等。如是酵母菌,还要注意是成醭状、环状还是岛状。 2、生理生化反应特征 (1)利用物质的能力

包括对各种碳源利用的能力(能否以CO2为唯一碳源、各种糖类的利用情况等)、对各种氮源的利用能力(能否固氮、硝酸盐和铵盐利用情况等)、能源的要求(光能还是化能、氧化无机物还是氧化有机物等)、对生长因子的要求(是否需要生长因子以及需要什么生长因子等)。! }+ b) a( B4 v& _. z3 v\ (2)代谢产物的特殊性

这方面的鉴定项目非常多,如是否产生H2S、吲哚、CO2、醇、有机酸,能否还原硝酸盐,能否使牛奶凝固、冻化等。

(3)与温度和氧气的关系\测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以及它的最适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对氧气的关系,看它是好氧、微量好氧、兼性好氧、耐氧还是专性厌氧。: T$ _3

3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