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5 0:15: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案例研究 教育实践者对教育教学事实及反映或记载这些事实的文字或其他材料进行分析、反思、概括,即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较快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案例研究 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教师通过收集鲜活的教育事例,进行分析、反思、概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四、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所谓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礼貌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劳动习惯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老师们通过收集以上案例,对此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

1.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3.通过研究,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4.通过研究,促进学校校风校貌的不断优化,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广泛收集案例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现状研究。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3. 小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策略的研究。 六、研究人员与方法

(一)研究人员:组长:陈吉珍

副组长:张国志

成员:陈玉平 苏建成 王启中 各班班主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案例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收集案例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

3.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4年1月----2014年2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良好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的内涵,特征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

2.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2014年3月—2014年11月)1.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的实验与研究。 2.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在开展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生实际,寓“良好的行为规范”迁移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养成教育在我心中”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严格的督促和训练。同时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定,进行反馈激励,学生的良好习惯也会随之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摸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完成质量较高的案例及论文。成果形式:案例汇编、论文、结题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1.

汇总课题研究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以实验报告,经验交

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有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

准备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接受课题结题验收。

八、经费预算及管理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自筹经费 1000元投入此项课题研究,经费主要用于培训德育工作者,课题研讨、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资料费等开支。

九、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1.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序列案例研究集。

2.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与个人品质形成研究论文集。 3.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案例研究的总结和实验报告。 4.形成小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要求读本。

5.“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的智慧》 主编 林崇德

3.《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4.《德育纲要》

5.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

6.魏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

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 “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使学生既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又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从古到今,所有研究教育的人无不重视养成教育。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在“六艺”中把“礼”(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放在首位。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叶圣陶则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国内像这样的研究有很多:有许多学校在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如深圳市就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