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24 19:36: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结果规定活动的继续。如果能预见到相当遥远而具有一定特性的结果,并作出持久的努力达到这种结果,活动的意义就会增加,此时活动就逐渐变成工作。杜威认为,游戏与工作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工作始终渗透着游戏态度,这种工作就是一种艺术;游戏渗透着工作的因素,这种游戏就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经验观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思想基础 四个哲学命题 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主要观点 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发展与活动化课程与教学 第二节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观
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和要素主义课程与教学均属于新传统教育流派,它们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学习和以教师为中心。相比较而言,永恒主义更重视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其中又可分为世俗派和教会派(即新托马斯主义)。如果用“保守”来概括要素主义之特征的话,那么永恒主义则可用“复古” 来概括其最明显的特征。
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论
一、
永恒主义概述
(一) 什么是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Perennialism)也称为“古典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古典人文主义”、“理性人文主义”等,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的教育传统。它属于与当时进步主义
教育运动相对的新传统派教育,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性不变,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
(二) 永恒主义的两个分支
永恒主义作为现代教育哲学流派它又有两个分支:世俗的永恒主义和宗教的永恒主义。 世俗的永恒主义,可称“古典主义”或“复古主义”,以美国教育理论家赫钦斯(R.Hutchins)、阿德勒(M.J. Adler)、法国教育家阿兰(Alain)以及英国教育理论家利文斯通(R.Lavingstone)等人为代表。
宗教的永恒主义,可称“新托马斯主义”或“新经院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马利坦(J.Martain)。
二、永恒主义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上的体现,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长时间的经济危机,各国经济萧条,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人们的道德水准也急剧下降。经济上的滑坡带来了政局上的动荡。30年代中后期,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美国的恐怖组织“美国军团”也于1934年组织50万人进驻华盛顿,企图实现法西斯专政。这些法西斯政权和恐怖组织希望通过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控制经济的下滑,继而控制整个人类。面对如此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人们开始怀念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但社会风气淳朴的往昔岁月。
在教育领域,当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美国公立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但它对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产生于19世纪后期,它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它以进化论、科学实证主义等现代认识论和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中将儿童的兴趣和社会的当下需要置于中心位置,注重细节问题的解决。一些教育人士认为,它所提倡的那种漫无目的、杂乱无章的课程系统,以儿童为中心、放任自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没有严明纪律的学校管理,造成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破坏了人们往昔较为稳定的心理和社会文化,呼吁要通过教育培养真正的有现代文化素养的公民,以维护原有社会秩序。永恒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相对立而主张恢复传统古典教育或人文教育的要求下产生的,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而属于“新传统派”教育。
三、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的思想基础
(一)以古典实在论为基础
永恒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古典实在论。基于古典实在论,永恒主义者认为世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