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6:37: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蓝瓶子、红瓶子和三色变实验
在250mL锥形瓶中注入一些水,加适量葡萄糖、烧碱及几滴亚甲蓝指示剂后,塞上瓶塞,摇均瓶中溶液,瓶内溶液呈蓝色,“蓝瓶子实验”的名称由此而得。将锥形瓶静置几分钟,瓶内溶液会由蓝色渐渐变成无色透明状,拿起锥形瓶再摇晃瓶内溶液,溶液又变成蓝色。蓝色、无色在摇晃与静置之间可反复变化。 原理:
本实验所用的亚甲蓝、碱性藏花红、靛红等指示剂都是氧化还原指示剂,如亚甲蓝会被氧气氧化而呈蓝色,即其氧化态呈蓝色(平时亚甲蓝就呈蓝色),呈蓝色的亚甲蓝能被碱性葡萄糖溶液还原,还原后呈无色,即其还原态呈无色透明状。碱性藏花红的氧化态呈红色,被碱性葡萄糖还原后的还原态也呈无色透明状。而靛红指示剂在碱液中的氧化态呈绿色,被葡萄糖还原后的还原态呈淡黄色,而橙色则是其中间色。
本实验的变色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剂是空气中的氧气,还原剂是葡萄糖,加碱是为了提高葡萄糖的还原能力。
本实验中所用的亚甲蓝之分子式为:C16H18ClN3S.3H2O,相对分子质量为:373.90,属吖嗪,是噻嗪衍生物;碱性藏花红的分子式:C20H19ClN4 ,相对分子量为:350.80;靛红(又称酸性靛蓝)分子式为:C16H8N2O2(SO3Na)2, 相对分子量为: 466.36 。 操作:
1.在一个250mL的锥形瓶中注入100mL水,加入2g葡萄糖、2g NaOH固体、几滴亚甲蓝指示剂(0.2%)。在锥形瓶瓶口塞上塞子,摇均瓶中溶液,瓶内溶液呈蓝色。将锥形瓶静置几分钟,瓶内溶液由蓝色渐渐变成无色透明状,拿起锥形瓶再摇晃瓶内溶液,溶液又变成蓝色。蓝色、无色在摇晃与静置之间可反复变化,直至瓶中上方的氧气或溶液中的葡萄糖耗尽。 2.将上述实验中的亚甲蓝指示剂改为0.5%的碱性藏花红指示剂,将NaOH用量增至4g/100mL水,指示剂量减为1滴。则振摇瓶子时,瓶内溶液为红色(故也可称“红瓶子实验”),将锥形瓶静置几分钟,瓶内溶液由红色渐变成无色透明状,拿起锥形瓶再摇晃瓶内溶液,溶液又变成红色??。红色、无色在振摇与静置之间也可反复变化,直至瓶中上方的氧气或溶液中的葡萄糖耗尽。
3.将上述实验中的指示剂再改为1%的靛红,试剂用量略作变动(详见下表),则瓶内溶液可发生多种颜色的变化。一开始溶液呈绿色,静置片刻后溶液变为橙色,再静置片刻,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轻轻地摇晃瓶子,瓶内溶液又变为橙色,再激烈振荡瓶子,瓶内溶液又返回绿色??。在振摇与静置之间,绿色、橙色、黄色也可反复来回地变化。
4.在上述红瓶子实验的溶液中再滴加几滴亚甲蓝指示剂,振荡瓶子使溶液呈蓝色。静置片刻后溶液变为紫色,再静置片刻,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再过片刻溶液呈无色透明状。轻轻地摇晃瓶子,瓶内溶液又变为红色,再激烈振荡瓶子,瓶内溶液又返回紫色、蓝色??。 说明:
1. 上述变色实验的最佳温度为25~30oC,溶液温度过低时需加热至所需温度。
2.亚甲蓝、碱性藏花红、靛红为粉状试剂,它们都溶于水,故实验前可先配成水溶液。为使溶液存放时间长些,也可用25%的乙醇水溶液来配这些指示剂。 3.上述几个实验的各试剂用量配比见下表
蓝瓶子、红瓶子和三色变实验的试剂用量 萄糖 (g) 试剂 水(mL) NaOH (g) 葡蓝瓶子 100 红瓶子 100 三色变 100
氧 还 指 示 剂 0.2%亚甲蓝几滴 0.5%碱性藏花红1滴 1%靛红1mL 2 4 1 2 2 2 1
2.铜变“银”、 银变“金”
一枚紫红色的铜币放入溶液中片刻,取出后竟变成一枚银白色的“银币”了。将“银币”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片刻, “银币”又变为金光闪闪的“金币”了!这并不是变戏法,而是你也可以动手一试的化学趣味实验喔。
原理:
1.本实验中出现的“银”其实是锌的色泽,后来变成的“金”则是锌和铜的合金,而锌铜合金的光泽与颜色很接近黄金。所以锌铜合金在今天称其为黄铜,而过去它却有“仿金”、“药金”等带有“金”字的名字!
2.当把锌粉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时,会发生下列反应:Zn+2NaOH→Na2ZnO2+H2↑ 在有过量锌粉存在的条件下,放入铜片,则铜、锌组成原电池,锌作为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铜作为正极,其电极反应为:2H+2e→H2、Zn+2e=Zn 看!铜极上应有锌析出。
操作:
1.取一枚纯铜的硬币(也可用铜片替代),用砂皮纸将铜片充分打磨干净; 2.在蒸发皿中加入浓度为15%的氢氧化钠溶液15毫升,把蒸发皿放在铁圈
上,并用酒精灯加热。当溶液沸腾后,停止加热,加入3~4药匙的锌粉,用玻璃棒搅拌,充分反应后用镊子夹住铜片放入蒸发皿(要求溶液浸没铜片,铜片一角与残余锌粉接触)。片刻后铜片涂上了光亮的银白色(是锌的颜色), 并有极少量氢气从溶液中逸出。
3.取出“银币”后用自来水冲洗,干燥后将该“银币”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片刻, 银白色渐变为金黄色。立即远离火焰,将该币放入盛水的烧杯内冷却,避免被氧化。然后洗净用干布擦亮,一枚金光闪闪的“金币”出现了!。
说明:
1. 上述现象十分有趣,有人称之为“铜变‘银’、 ‘银’变‘金’”实验。该实验必需注意的是:放入铜片时溶液中要有过量锌粉存在。倘若在上述的锌酸钠(Na2ZnO2)溶液中没有过量的锌存在,则加入铜时就不会形成原电池。就不会有锌在铜的表面析出。
2.当镀有锌的铜片即“银币”受热时,铜、锌原子相互扩散,于是表面的纯铜、锌就转变成了锌铜合金——黄铜。
3、烧不坏的手帕
下个节目轮到小红同学表演了,她拿 了一块既新又漂亮的花手帕,在一个盛 着水的玻璃杯中浸了浸,取出之后挤了挤水,然后用铁钳夹住手帕一角,放到酒精上点燃。霎时间,全场灯光都熄灭了。只有点燃的火,在台上燃烧着。不一会儿火渐渐地灭了,台下的观众都在为这个漂亮的花手帕白白地被烧掉而感到可惜。它一定化为灰烬了。突然,场灯大亮,这个花手帕竟然完整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2+
+
2+
2
原来,玻璃杯中盛的是两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沸点只有78℃,水的沸点是100oC,所以,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另外,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变成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汽带走了手帕上的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燃点。以上的两个因素保护了手帕的安全。
4、玻璃棒点燃了冰块
冰块可以燃烧,这会使人惊奇,而更使人惊奇的是不用火柴和打火机,只要用玻璃棒轻轻一点,冰块就立刻地燃烧起来,而且经久不熄。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先在一个小碟子里,倒上1一2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把它研成粉未,然后滴上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蘸有这种混合物的玻璃棒,就是一只看不见的小火把,它可以点燃酒精灯,也可以点燃冰块。不过,在冰块上事先放上一小块电石,这样,只要用玻璃棒轻轻往冰块上一触,冰块马上就会燃烧起来。
答案 冰块上的电石和冰表面上少量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的电石气是易燃气体。由于浓硫酸和高锰酸钾都是强氧化剂,它能把电石气氧化并且立刻达到着火点,使电石气燃烧,另外,由于水和电石反应是放热反应,加之电石气的燃烧放热,更使冰块熔化成的水越来越多,所以电石反应也越加迅速,电石气产生的也越来越多,火也 越来越旺。
5、氯化铵的妙用——防火布
一块普通的棉布浸在氯化铵的 饱和溶液中,片刻之后,取出晾 千就成防火布了。将这块经过化 学处理的布用火柴点,不但点不 着,而且还冒出白色的烟雾。 请你们说说,这是什么道理?
原来,这种棉布(防火布)的表面附满了氯化铵的晶体颗粒, NH4Cl=NH3(气)+HC1(气) 这两种气体把棉布与空气隔绝起来,当这两种气体保护棉布不被火烧的同时,它们又在空气中相遇,重新化合而成氯化铵小晶体,这些小晶体分布在空气中,就象白烟一样。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是很好的防火能手,戏院里的舞台布景、舰艇上的木料等,都经常用氯化铵处理.
6、铜丝灭火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是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传递热量的本领也是顶呱呱的。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火焰的热量大部分被铜丝带走,结果使蜡烛的温度大大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190C)时,蜡烛当然就不会燃烧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