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地质学基础复习思考题(1)解析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11:19: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4年《地质学基础》复习提纲

1. 什么是地质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

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研究内容: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及其转化关系;2、研究地球结构构造及演变规律;3、研究地球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

2.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论证。

野外调查 ——基本工作方法

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

历史比较法(以今论古)——基本思维方法(重点)

3. 什么是均变论和灾变论及其代表人物,什么是以今证古和历史比较法?

均变论:地球上的一切地质记录——巨厚的地层,高大的山脉等,并不是什么剧烈的动力造成的,而是由各种缓慢的为人难以察觉的地质作用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而形成的。这种理论被称为均变论。由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提出。

灾变论:地壳的变化和生物的发展,不是自然逐渐演化而成,而是由于发生多次超越现在人类认识范围和经验的短暂而猛烈的剧变事件而造成的。由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提出。

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是在采用以今证古原理的同时,也注意到地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以及在地球发展的不同阶段中自然条件的特殊性,用历史的、辩证的、综合的思想为指导来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

4.地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其中重力、温度、密度和压力如何随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重力、磁场、温度、压力、弹塑性 密度随深度变化:地球密度∝深度;并且在地下若干深度处(约2900km)呈跳越式变化。

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从地表到地下2900km的核幔界面,重力大体上是随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加,但有波动。在核幔界面上,重力值达到极大(约1069伽),再往深处去,各个方向上的引力趋向平衡,重力值逐渐减少,直至变小为零。

地热梯度:即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 ℃ /100m。平均值是2.5~3 ℃ /100m

静岩压力,即压强随深度增加压力不断增加。

5、 什么是重力异常?各种异常在在探矿中的应用

理论重力值: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旋转椭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并不相同

正异常:g实测>g理论 密度大 如 :Fe、Cu、Pb等金属矿床 负异常:g实测

6、 什么是磁偏角和磁倾角?南北半球磁倾角有何变化?

磁偏角是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以北指针为准,偏东为正,偏西为负。 磁倾角为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的夹角,常随纬度而变化,在两磁极为90度 北半球磁倾角为正(向下倾),南半球磁倾角为负(向上翘)

7.什么是地热增温级和地热梯度及其相互关系?地热增温规律的适用范围?全球地热流值差异及对应的大地构造学说的解释(与板块学说结合) 地热增温级:在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 地热梯度:是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即每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单位是 ℃ /100m

平均值是2.5~3 ℃ /100m 相互关系:倒数关系

地热增温规律只适用于地壳或岩石圈

8.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及内三圈划分的两个一级不连续界面,什么是地壳、岩石圈、软流圈?

圈层结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划分依据:

两个一级不连续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或莫氏面)古登堡不连续面 莫霍面:

P波、S波均能穿过,且波速急增;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大陆平均37km,在大洋平均仅7km; 莫霍面之上成为地壳,其下称为地幔 古登堡面

在此界面上下纵波速度由13.32km/s突然降为8.1km/s,而横波由7.23km/s至此则完全消失 ;位于地下约2900km深度;古登堡面之上为地幔,之下为地核。 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A层),属于岩石圈的上部。主要为硅酸盐类岩石。

岩石圈:地壳加上上地幔中的B’层(相当于固态的橄榄质层)合称为岩石圈(A+B’)。

软流圈:上地幔中的B’’层(古登堡低速带)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一般认为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称为软流圈

9.在内部圈层中各圈层的物理特征及地震波运动特点。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