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9 13:58: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国教,其实也是想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不仅基督教并没有能完全弥合罗马社会和政治文化之间的种种差异、冲突,甚至基督教教会内部也有很多教义和权力之争。这种教义和权力之争,如果向前追溯的话,可能和某种语言的传统有关。
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存在两种文字,那就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难以融合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字对《圣经》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如何才能保障自己去世之后帝国的安定?怎样才能巩固家族的统治呢?
弥留之际,狄奥多西一世亲手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交给两个儿子。说拉丁语的区域后来被称作西罗马帝国,而讲希腊语的地方成为东罗马帝国。
■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马西尼
所以,各个国家,我们现在的各个地区,就利用拉丁文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虽然保留这个文字,虽然保留一个文化遗产,不过每一个地区都慢慢地发展起来它自己的语言。
语言文字的不同,加剧了欧洲由治到乱。虽然《圣经》依然是这块大陆上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共同读物,但不一样的语言习惯,已经在和那20多个字母相结合,酝酿着不同的文字。欧洲大陆的分解,已经是注定的事了。
16
就在东西罗马分庭抗礼的同时,中国这块土地也正经历着南北对峙的折磨。从公元4世纪初期开始,源源不断的游牧民族跨越长城,以弯刀和铁骑横扫中原,汉族政权被迫逃到了淮河、秦岭以南。
这样,中国自然而然地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豪杰并起,群雄逐鹿,不论是汉族皇帝,还是游牧民族的皇帝,都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
公元399年,一支据说来自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鲜卑,在中国北方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史称北魏。经过四十年的征战,北魏将中国北方的五胡十六国逐一剿灭,于是,中国的疆域内出现了两个相对统一的政权南北对峙。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
这种情况看起来和欧洲东西罗马分治,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南方的汉族政权,自然是以汉语为官方语言。而北方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呢,没有文字,但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作为征服者,鲜卑人自然是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习惯,而以说鲜卑语为荣。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以往那个庞大的、整体的中华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17
东西方的历史在这个节点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以后欧洲大陆和中国大陆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分裂的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呢?
公元495年5月26日,北魏孝文帝公布的一项政令让所有的鲜卑贵族瞠目结舌。在这项政令中,孝文帝拓跋宏宣布:“停止说鲜卑话,一律讲中原汉语的正音。30岁以上的人或许一时难改,30岁以下的朝廷现职官员不许再讲鲜卑话。”
七个月后,孝文帝又将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汉族的姓氏——元,并将鲜卑族的姓氏全都改为汉姓。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
鲜卑族已经成为中原的主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像孝文帝这样的,可以说先知先觉的人,他就认识到,如果不抛弃原来一些不适应统治农耕民族的习俗,不进行改革的话,一方面他的统治不能够长久,另一方面它这个民族可能要被淘汰。
然而,反对的声音首先来自皇宫深处。公元496年8月,乘着父亲外出巡视的间隙,不愿改姓学汉话的太子逃回北魏的旧都平城密谋复辟,这让孝文帝元宏无比震怒。在出逃事件发生的八个月后,复辟失败的太子喝下了父亲钦赐的毒酒,这一天,距离他15岁的生日,还差整整十天。后来,孝文帝元宏用“大义灭亲”四个字总结了自己毒死儿子的原因。这个有能力缔造一个强大王
18
朝的君主,却没有能力创造文化和文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只能牺牲亲情,这就是元宏的命运。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卜宪群
孝文帝杀太子,实际上是为了推行他整个的汉化政策,他是为了北魏的整个国家的利益,为了他的王朝的利益,才不得不这样做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
一直到清朝,甚至连一些周边的国家,跟中国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同样的文字,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采用了汉制,这样鲜卑族跟汉族之间一种界线就打破了,特别是政治上就统一了。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这是孝文帝定都洛阳后,一次与群臣对饮时的即兴诗作,诗句可见他统一中国雄心尚未实现的焦虑和急迫。
公元499年4月,一心想统一中国的孝文帝元宏病逝在南征途中,壮志未酬,年仅33岁。北魏政权从此一蹶不振,再次走向分裂。但历史在这个节点上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欧洲大陆是在字母文字的主导下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而在中国,混
19
乱中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经在聚集着结束内乱的能量。
有了方块字这个纽带,一统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文字在进入公元8世纪以后,开始了它的裂变过程,到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陆上,拼音字母与各民族语言相结合,陆续形成了40多种文字,并最终导致了今天我们在欧洲版图上所看到的这些民族国家的诞生。
而与此相对照,公元8世纪到16世纪的中国却非常稳定,尽管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王朝更迭,但在广大辽阔的中国区域内,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都不相同的人民的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打过一个比方:“一个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汉朝的中国人,若在公元8世纪复活,他一定会感到非常舒服自在。他将发觉当时的唐朝与过去的汉朝大致相同,他会注意到两朝民族相同、语言相同、儒家学说相同、祖先崇拜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