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1:20: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义和今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行李”和“乏困”都是很普通的词,可是,在这句话里,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就讲不通。这就是古今词义不同的缘故。“行李”现指旅行时带的被子、衣物、箱子等,而古代指外交使节;“乏困”现在都是疲劳的意思,如“人困马乏”,古代却指缺少吃用,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再如:

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寻”还有“八尺”的意思,如:“布帛寻常,庸人不释”、“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除”还有“台阶”的意思。

所谓古今词义的异同,指的就是上述情况,即同一个词在意义上古今之间的差异。“古义”说的是这个词古代的与现在不同的意义,今义说的是这个词在现代的意义。

“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

“踞”是什么姿势,与“坐”有什么区别?“床”和现在的床是否一样?“洗”是洗什么?“见”是不是看见的意思?“踞”是“蹲”,“足底着席而下其臂耸其膝”,“床”是“安身之几坐”,主要用于坐,所以“踞床”不像今人垂足而坐。“洗”是“洗脚”,“见”则是使动用法,即令郦食其谒见,一般可译为召见、接见。

二、古今词义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社会的发展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中的生活现实发生了变化,标志这一客观现实的词的内容也就会发生变化。如“坐”、“跪”、“跽”、“寺”、 “烛”、“百姓”。

(二)认识的发展

在客观事物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们认识的发展,词义也会产生变化,因为词义是表现概念的,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主观评价,认识变了,词义所表示的概念也变化。比如:“皮”、“肉”。

(三)词义系统的变化

语言中的词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词彼此联系着的,当词汇系统内部某一成员发生变化后,就会引起词义的重新分配,从而导致词义的变化。如“爱人”的变化(从相爱未婚的一方变为已婚的一方),引起了“朋友”、“对象”的变化。“跑”的出现引起“走”和“行”的变化。“跑”取代了“走”run,“走”又取代了“行”的walk。“觉”的睡醒义在口语里的消失,促使“醒”的意义由“酒醒”扩大到“睡醒”。再如古代“涕”指眼泪,不是“鼻涕”,“泗”才指“鼻涕”,所谓“涕泗滂沱”。后来有了“泪”,取代了“涕”,“涕”又转过来挤“泗”,结果把“泗”挤走了。

试比较:

洗(脚)、澡(手)、沐(发)、浴(身)、沬(面) 向(北出牖也)、窗、牖(在(西)墙曰牖,在屋曰窗)

髭(玉篇:“口上须”)、须(释名:“颐下曰须”)、髯(释名:“颊须”) 三、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主要属基本词汇部分,体现了基本词汇的稳定性,如:天、地、人、马等。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如“豆”、“胹”、“绸”、“抢”。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如:“购”、“暂”。 四、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一)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是说词所指称的对象范围大于原来的范围,并把原来的词义包含在其中,具有从个别到一般的特点,逻辑上讲是由种概念扩展为类概念,外延扩大,内涵变浅。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中。如:“江”、“河”、“诗”、“书”、“响”、“菜”。

(二)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是说词所指称的对象范围小于原来的范围,具有从一般到个别的特点,逻辑上讲是由类概念变为种概念,外延缩小,内涵加深。它的特点是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中。如:“瓦”、“金”、“禽”。

3.词义的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是说词所指称的对象范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更换,逻辑上外延内涵都变了,如:“信”、“汤”、“狱”、“寺”。

(四)词义的褒贬差异

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并不表现在所指称的客观对象的变化上,而是表现在词所带有的感情色彩的差异上,主要是褒贬色彩起了变化。或者由褒变贬,或者由贬变褒,或者由中性词变褒或贬。如:“谤”、“爪牙”、“祥”、“复辟”、“锻炼”。

(五)词义的轻重 诛: 恨: 感激 怨 购:

五、如何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

主要靠多读多记,就像学习英语单词一样,要扩大古汉语词汇量要有计划地掌握一些常用词的用法。再就是要手勤,一有不懂就查词典。另外再提几点具体的意见。

(一)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点不在于“僻”,而在于“常”;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那些容易误解的词上,因为细微差别不易引起注意而想当然。比如:

诬(古义是“说谎”、“欺骗”,今义是“诬蔑”)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韩非子·显学》)

不能行而言之者,诬也。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报任安书》)

稍(古义是“逐渐”,今义是“略微”)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售(古义是“卖出去”)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he)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劝(古义是“劝勉”、“奖励”、“勉励”)

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说重视古今词义的席位差别,主要是因为细微的差别容易使人误解。一些古今意义差别很大的词如果在一定的文章中今义也能贯通全文,同样也要注意。如:

三十一年,坐与淮南王谋反,死,国除。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左传》)

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言而笑。贾大夫曰:“才之不可以已,我不能射,女遂不言不笑夫!”(《左传》)

(二)在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最好是成系列地去掌握,即不要一个一个孤立地去记,而是要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互相比较异同,一批一批地掌握,这样效果可能好些。如:

稍、少:“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哭、泣、号、啼:“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礼记》) 领、颈、项:“引领而望”、“刎颈”、“难以望其项背”

所谓成系列就是利用聚合关系,上面是同义或近义,下面是反义的关系: “穷”和“达”、“通”

“穷”今义是“贫穷”,古义主要是“境遇不好”、“没有出路”,仕途不得志或政治主张行不通都是“穷”。如: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庄子》)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三)不要忽视古今词义又有联系,充分利用古今汉语之间联系的积极作用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并没有横着一条万里长城,由于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很多古义还保留在成语、专有名词特别是语素中。我们对古汉语某些词义不懂,其实常常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素义的不了解或习焉不察,如果我们有意识地以今证古,古今联系地比较分析,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

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同舟共济 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 ——无济于事、救济 随人使少师董成。(《左传》) ——董事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登峰造极、造诣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家给户足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揭竿而起、昭然若揭,过从甚密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机行事、相马、相面 辟之是犹立直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