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研究生中特复习题目和答案整理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6:58: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题型

1. 辨析题4*5 2. 简答题5*10 3. 材料分析题1*10 4. 论述题1*20

二、参考题目

1. 如何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答: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全面深化改革、3.全面依法治国、4.全面从严治党 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自身的责任担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2. 为什么我们要牢牢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

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二) 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

(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

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

答: 目标:

1)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

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

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

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4)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

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5)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任务: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4.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什么特点?

答:

“新常态”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1)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

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 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5. 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为什么要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答:

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1)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

政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4)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

关系,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5) 城乡二元机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6) 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形

势 原因:

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6. 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性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7. 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答:

(一)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

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2)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3) 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5) 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

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6)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

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二)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 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

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 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 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

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4)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

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三) 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1) 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

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 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

3)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

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四) 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1) 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

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

2) 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

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3) 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

华创新创业

4) 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

民间科技合作。

8. 我们应该如何统筹协调利益关系?

答:

(一)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 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 2) 注重维护群众权益 3) 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4) 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二)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1) 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2)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3) 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4) 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四)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1)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

5) 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

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五)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缩小民生差距、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而增进社会和谐,根治复杂的经济社会复合问题,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主要途径:

1)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2) 加大财政投入

3)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