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4:25: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一(操作目标)—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有机组成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3.在实际的应用中,衡量物价的指标主要有三个:—(GNP),(CPI)和(批发物价指数)

7.五大货币政策目标是指—(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三、判断题

1.货币政策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

2.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的是总需求,而非总供给。(√) 3.调整经济结构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

4.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5.内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所以货币供给量首先应该是一个内生变量。(×)

6.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产出、就业和通胀的影响显著。如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银根紧缩,产出减少,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率较低;反之,当中央银行提高利率时,银根较松,社会产出增加,相应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也会跟着上升。(×)

7.新凯恩斯学派认为,即便是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动,价格也不能完全调整,因此货币政策不能影响实际产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8.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9.货币政策应该不断调整最终目标和灵活选择政策工具。(×)

10.货币政策是国家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

11.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12.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及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最终目标、中间性目标和操作目标三个层次。(×)

13.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介目标联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银行信贷规模等。(×)

14.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与宏观经济受中央银行控制的程度从弱到强,与宏观经济的相关程度也是从弱到强,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15.在各类物价指数中,物价平减总值指数范围最广,因而成为经济形势变化的先行指标。(×)

16.摩擦性失业主要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17.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来衡量。(×) 18.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是负的。(√)

19.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选取一般要满足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和互补性的基本原则。(√) 四、选择题(含多选、单选) 五、问答题 2.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4)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4.简述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同观点。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古典学派认为,假如货币当局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则会使利率降低,从而使价格上升,但价格上升后,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会减少,直至利率回升到初始水平,投资不会受到刺激,从而总需求也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除了引起价格水平变化以外,对收入、就业、总需求、投资、实际工资及利率等变量都无影响,货币必然是中性的。

2.早期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政策“非危机时期的有效论”

凯恩斯从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无效,而在非危机时期却有不同程度的有效。

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采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阐明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效应。在适应性预期、自然率假说和黏性价格的基础上,弗里德曼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将其区分为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卢卡斯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而非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在长期与短期均是无效的。 5.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论

新凯恩斯从工资和价格黏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大假设前提出发,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宏观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5.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第二阶段(1984—1994) 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 稳定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金融稳定)

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有所调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计划”二字上,因此该时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随着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中市场调节的成分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再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稳定货币渐渐挤入货币政策目标的行列,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目标被概括为“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稳定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思想开始在我国获得了生命力。1990年10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李贵鲜公开宣称:“银行,特别是中央银行必须保卫货币、保卫币值,这是第一位的职能。”①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货币政策重大转变的决定,强调货币政策应以保持币值稳定为主要目标。1995年3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以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现阶段则应把稳定币值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目标,这一方面符合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也迎合西方各国的具体实践经验。在我国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这是人民银行在分离主要的监管职能之后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正确认识并认真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能,成为人民银行在经济金融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六、综合题

1.试分析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P197 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 (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 (三)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经济稳定关系重大,但要同时实现这五大目标是不可能的。因为诸目标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一个目标的实现往往制约着另一个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是选择一两个目标作为一定时期内的政策重心,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则应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统一性和矛盾性说起。

(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就业和经济增长本来是经济发展中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一般说来,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相互促进的,就业人数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而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相应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机会也就越多。因此,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失业的治理和经济增长的刺激其实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刺激经济增长就意味着扩大就业,遏制过热就意味着增加失业。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的反周期调控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来解决充分就业的问题。这是它们统一的地方,但在这种统一背后还存在其矛盾的一面。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经济增长,但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下降了,那就说明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代价取得的,这就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只有两者都相应提高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结果。 (二)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关于稳定币值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讲,这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币值稳定,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

个稳定的金融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同时,若经济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稳定币值也就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对此,西方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币值稳定,经济才能保持正常增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较微弱的物价上涨能刺激经济增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才能使币值稳定。然而现代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上涨,过多强调币值的稳定则又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中央银行在追求这两个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的就是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之间的交互变化。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若中央银行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会导致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即以牺牲币值稳定来换取充分就业。反之,若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提高利率,物价下降,就业相应较少,即以牺牲充分就业来换取币值稳定的目标。

(三)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如果一国物价不稳定,国际收支就难以平衡。当本国出现通货膨胀时,国内价格高于国外价格,必然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出现贸易赤字。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就需要提高利率,这样就带来国际资本的流人使顺差加大,国际收支失衡更趋严重。因此,在一国央行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常常要根据不同需要对不同目标进行权衡,有侧重地进行选择。币值稳定是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但是币值稳定并非实现金融稳定的充分条件。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胀率可以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保持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币值不稳定的情况下,市场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交易及金融制度运行的成本升高,交易过程中易受阻碍,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同时,金融失衡或不稳定的情形在币值环境下有时也会累积和发生。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的物价水平相当稳定,但其后不久资产市场崩溃,金融机构积累了巨额不良资产乃至倒闭,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 2.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孰优孰劣? 1)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1)其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强。

(2)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 。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 (4)易与政策意图紧密相联,不致与非政策效果混淆。

缺点:(1)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多层次概念。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并不是绝对的。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2)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1)可测性强-易于收集观察。

(2)可控性强-直接控制再贴现率。 (3)利率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缺点:(1)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往往使人们难以在货币政策变动时

准确地区分货币政策效果和偶发性的外生效果。 (2)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实

际利率。

(3)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的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效益变动的敏感

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第九章 二、填空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是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实现的。

2.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会导致货币乘数—(减小)—,在基础货币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会—(越小)—。

3.根据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又可将公开市场业务分为—(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和—(混合性)—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模式。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和优惠利率等。

5.利率最高限额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利率)—的上限和—(放贷)—的下限,或者对定期和储蓄利率的最高限度实施控制。

6.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外币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人民币备付金)—制度。 三、判断题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只能影响一般利率水平,却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2.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宣示作用,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趋向。 (×)

3.所谓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包括不动产在内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的政策措施,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4.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以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作为操作的目标。(×)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各自的功能作用及优缺点。

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功能: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宣示效应和对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影响; 作用: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优点:对货币供应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是中央银行收缩和放松银根的有效工具; 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均等的;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

缺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只能影响一般利率水平,却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