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课后简答题部分参考答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9 23:18: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Trojan Horse)、逻辑炸弹(Logic Bombs)、病菌(Bacteria)、用户级RootKit、核心级RootKit、脚本恶意代码(Malicious Scripts)和恶意ActiveX 控件。

4. 说明恶意代码的作用机制的6个方面,并图示恶意代码攻击模型。

答:

恶意代码的整个作用过程分为6个部分:

①侵入系统。侵入系统是恶意代码实现其恶意目的的必要条件。恶意代码入侵的途径很多,如:从互联网下载的程序本身就可能含有恶意代码;接收已经感染恶意代码的电子邮件;从光盘或软盘往系统上安装软件;黑客或者攻击者故意将恶意代码植入系统等。

②维持或提升现有特权。恶意代码的传播与破坏必须盗用用户或者进程的合法权限才能完成。

③隐蔽策略。为了不让系统发现恶意代码已经侵入系统,恶意代码可能会改名、删除源文件或者修改系统的安全策略来隐藏自己。

④潜伏。恶意代码侵入系统后,等待一定的条件,并具有足够的权限时,就发作并进行破坏活动。

⑤破坏。恶意代码的本质具有破坏性,其目的是造成信息丢失、泄密,破坏系统完整性等。

⑥重复①至⑤对新的目标实施攻击过程。恶意代码的攻击模型如下图所示。

5. 简述恶意代码的生存技术是如何实现的。

答:

恶意代码生存技术通过以下4个方面实现:反跟踪技术、加密技术、模糊变换技术和自动生产技术。

第一,反跟踪技术。恶意代码采用反跟踪技术可以提高自身的伪装能力和防破译能力,增加检测与清除恶意代码的难度。目前常用的反跟踪技术有两类:反动态跟踪技术和反静态分析技术。

第二,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恶意代码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加密技术和反跟踪技术的配合使用,使得分析者无法正常调试和阅读恶意代码,不知道恶意代码的工作原理,也无法抽取特征串。从加密的内容上划分,加密手段分为信息加密、数据加密和程序代码加密三种。

第三,模糊变换技术。利用模糊变换技术,恶意代码每感染一个客体对象时,潜入宿主程序的代码互不相同。同一种恶意代码具有多个不同样本,几乎没有稳定代码,采用基于特征的检测工具一般不能识别它们。随着这类恶意代码的增多,不但使得病毒检测和防御软件的编写变得更加困难,而且还会增加反病毒软件的误报率。

第四,自动生产技术。恶意代码自动生产技术是针对人工分析技术的。“计算机病毒生成器”,使对计算机病毒一无所知的用户,也能组合出算法不同、功能各异的计算机病毒。“多态性发生器”可将普通病毒编译成复杂多变的多态性病毒。多态变换引擎可以使程序代码本身发生变化,并保持原有功能。

6. 简述恶意代码如何实现攻击技术。

答:

恶意代码通过以下几种技术实现攻击技术:进程注入技术、三线程技术、端口复用技术、超级管理技术、端口反向连接技术和缓冲区溢出攻击技术。

第一,进程注入技术。当前操作系统中都有系统服务和网络服务,它们都在系统启动时自动加载。进程注入技术就是将这些与服务相关的可执行代码作为载体,恶意代码程序将自身嵌入到这些可执行代码之中,实现自身隐藏和启动的目的。

第二,三线程技术。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中引入了线程的概念,一个进程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并发线程。三线程技术就是指一个恶意代码进程同时开启了三个线程,其中一个为主线程,负责远程控制的工作。另外两个辅助线程是监视线程和守护线程,监视线程负责检查恶意代码程序是否被删除或被停止自启动。

第三,端口利用技术。端口复用技术,系指重复利用系统网络打开的端口(如25、80、135和139等常用端口)传送数据,这样既可以欺骗防火墙,又可以少开新端口。端口复用是在保证端口默认服务正常工作的条件下复用,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第四,超级管理技术。一些恶意代码还具有攻击反恶意代码软件的能力。为了对抗反恶意代码软件,恶意代码采用超级管理技术对反恶意代码软件系统进行拒绝服务攻击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