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31 5:54: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从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师幼互动的现状与原因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有效。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不断改善,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得以落实,形成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已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是,通过对本园师幼互动的深入调查发现,我园在师幼互动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在此,我仅以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具体案例对师幼互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师幼互动中的权威压制
师幼互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然而,实践中的一些教学活动从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似乎是平等交流,但教师在对话互动中的权威压制表露出事实。
案例:“小问号”活动片段
孩子们在学习完儿歌《小问号》后,提出了自己的为什么。 幼: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 幼: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里呢?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些问题中哪些能解决,哪些不能解决。 幼:我知道长颈鹿脖子为什么这么长?因为它要吃树叶!
师:那大熊猫要吃竹子,为什么脖子不长?你的这个回答不太准确。 幼:它(熊猫)不用吃上面的叶子。
师:书上是这样说的:恐龙灭绝时代,树叶都枯了,长颈鹿生命很顽强,为了够到更高的树叶,于是脖子越来越长了。
幼:那长颈鹿的脖子原先是很短的?
师:(有点不耐烦)到底原先是长的还是短的,我也不清楚,你们回去查一下书。
幼:我妈妈说长颈鹿一生下来脖子就是很长的,后来越来越长了?? 师:(把书合上,表示不愿意再谈长颈鹿的问题)你去查一下资料,万一错了怎么办?我们来讲下一个问题,还有哪位小朋友能解决问号中的问题??
案例中,教师很明显地是在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权威压制幼儿,师幼之间无法产生真正有效的互动。教师的确在社会地位方面优于幼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对话互动中可以压制幼儿。对话互动最核心的就是其平等性,双方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对话双方不存在控制与压制的关系。教师与幼儿双方各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在知识经验、社会常规等方面优于幼儿,而幼儿在直觉、想象方面却是教师无可比拟的。双方互动应是经验的交流与激发,双方互动应是教师与幼儿精神相遇的过程;通过双方不断地激发、不断地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使幼儿获得长足的发展。被喻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曾充分阐述了对话式教学所需要的条件之一即是对话互动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种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对话不能出现一些人代表另一些人命名世界的情况。”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手段。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交流。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敢于放下自己的社会地位权威与知识权威,以“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与幼儿进行对话交流,形成“我与
你”的平等和谐关系。
(二)师幼互动中提问的技巧差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师幼互动的有效性,而互动的有效性又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与技术。笔者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师幼互动提问时往往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互动 案例: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树叶”
教师提供给幼儿各种各样的树叶,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不同。当幼儿探索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幼:这片树叶上有很细的茎(叶脉); 幼:这个树叶上有小圆点花纹; 幼:这片树叶生病了,上面有斑点; 幼:这片树叶被小虫子咬了,有小洞洞;
教师和幼儿围绕着树叶进行了很多的互动,但幼儿真正需要探索的内容却并没有被提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教师能否抓住学习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互动激发,将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案例中,围绕探究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一定得抓住关键问题来与幼儿互动交流,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并提升幼儿的经验。所以教师提的问题不应该是“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无边界的、宽泛的问题,而应该是锁定并缩小探索的主要内容,如:“看一看、比一比,这些树叶有什么不一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在谈到交互式教学时非常重视教师在交互学习中的作用,他曾指出交互式教学中:①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内容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的重复;②灵
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③交互对话应有主题,有方向。由此可见,案例中,由于互动对话无方向、无主题,结果使应该探索的内容由于提问引导的不充分而被忽视,教学的效率也被大打折扣。
2、互动往往被无关问题所干扰
教学活动的互动中,教师要具备驾驭能力,要适时观察,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点,但又不能被幼儿牵着鼻子走。要对幼儿抛来的球作出分析,不能一味死板、机械地去接球。因为幼儿抛来的球有些需要马上接,有些需要在稍后的其他时间接,还有些球需要回避不接。只有灵活处理,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才能不被损害。
案例: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与分解的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小蜻蜓捉害虫”的游戏情境。教师戴着大蜻蜓头饰,幼儿戴着小蜻蜓头饰来到活动室。在一张贴有6只青虫的图片前,教师与幼儿一起谈论小蜻蜓捉虫子的事情。有个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捉到害虫后,我们准备怎么吃这些美味呢?”有的幼儿说要冷冻,有的说要红烧,还有的要烧烤、水煮??吃法多种多样。这样的回答也使教师不知所措,不知该怎么“接球”。于是,教师说:“这么多吃法把我都搞晕了??”
这样的互动对话,浪费了很多时间,对幼儿学习“6”的组成与分解一点作用也没有,反而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原因就在于教师过多地纠缠与活动本身没有太多关系的问题。
3、教师的话语水平低,不会设计提问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方式。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话语水平较低,也不会设计提问,这不仅无法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