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5 12:49: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物质层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也增进了人类的健康;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精神层面: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推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战胜迷信和愚昧以及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还被越来越广泛的吸收和应用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去,有力的推进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进程。 (3)社会变革层面: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制生产关系终于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仅推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上层建筑的变革,也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影响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一、人口问题:现代科技使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人口激增和工业过快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地球上可供使用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趋于枯竭。首先是水资源紧缺,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都大幅增长,城市人均月用水量大大超过农村,工业企业排放污水可以让一整河流的水成为死水。其次是土地资源,工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工业用地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萎缩,大片良田被钢筋混凝土覆盖,森林的滥伐和植被的破坏使土地荒漠化严重。第三是矿产资源,根据目前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自然资源消费每年增长2%,到2050年,人类需要的资源将增加一倍,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量。

二、环境污染:现代科技消耗大量资源的同时,也产生大量副产品破坏生态环境,环境污染是指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科技对生态环境的造成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污染,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二是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含量超过水体本地值和自净能力,使水质受到损害,破坏了水体原有的性质和用途。三是固体废物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工业废料和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固体垃圾侵占土地,改变土壤结构,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四是核污染,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污染。

三、人类由于过分依赖科学技术造成种种精神困惑和异化问题。随着信息的大幅度更新、高速流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人们要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竞争,这势必加快生活节奏、造成一种普遍存在的紧迫感。科学技术对智力的支配,已经一般地扩展到操纵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无意识的领域。人以内部精神上的丧失为代价去获得外部物质上的成就。无限制的技术化的灾难性后果,是人的存在的丧失,人的异化。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例如,核技术可以用来建核电站发电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毁灭人类。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也可以用来制造怪物。科技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也可以让人精神崩溃。因此,科技这把剑是

双刃的,益处和弊端相生,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从而能够创造价值,减少损失。

4、科学技术能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为什么?

科技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我认为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科技更多的是针对技术问题,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比如社会关系,伦理道德,还有人文方面的一些问题科技是无法解决的,科技不是万能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信念:虽然到目前为止一些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由于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归根结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有害的,而且更严重的是,这个信念本来就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 参考文献:

[1] 兰毅辉. 科技有害假设原则及其对科技发展的正负面影响[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17-121. [2] 吕乃基. 科学技术之“双刃剑”辨析[J]. 哲学研究,2011,07:103-108. [3] 邹成效. 科学“双刃剑”解读[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0-13.

[4] 周德海.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质疑[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2-28. [5] 周正富. 关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讨论[J]. 科技创新导报,2013,03:254. [6] 刘伟杰,马艳红. 双刃剑,科学还是技术?[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2:203.

第九周

根据一些有识之士的诊断,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或者分裂。根据他们的理由,在教育体制上,专业教育的分科化已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在学科性质上,科学的日益强势和科学自诩的与价值无涉使得受教育者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如此等等。然而,“科学”和“人文”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又在何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存在对立或者鸿沟?科学与人文之间是否存在融通的可能?又该如何融通呢?

请自行查阅有关“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或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

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3的命题。自然和社会具有共同的基础即人的感性实践。同时,作为社会生产力现实因素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其他的科学。

人文:即社会科学,指一切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些衍生物,例如:文学、美学、艺术、宗教、音乐、伦理、法律等。

目标:表面看来,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回答得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而人文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回答得越有利于人民利益就越善。显然,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都注重客观实际,倡导创造性思维。

毫无疑问,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使整个社会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得到协调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只注重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只重视科学而忽视人文的现象。其实,离开科学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仅有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科学必须走向人文。科学与人文虽然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对其本质而言应该而且是可以统一的,关键是人们是否意识到二者的统一将会给社会来怎样的福音,而二者的分离又将会给人类造成何等的灾难。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因为科学与人文不是彼此无关的事,科学与人文都有自己明确而强烈的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都在追求自己的真理,而真与善的追求往往不可分割。科学与人文都十分重视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客观存在的奥妙,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正确的创造性思维都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区分主次,把握关键,这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征;同时,创造性思维又是一个整体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加形象思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创造性思维概莫能外。教育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一体化教育。 参考书目:

肖峰著:《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12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