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7:23: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分析化学实验》试卷(A)
一、填空(31分,每空1分)
1 移液管、吸量管和容量瓶都是有 的精确玻璃量器,均不宜放在烘箱中烘烤。
2 滴定管读数时,滴定管应保持 ,以液面呈 处 与 为准,眼睛视线与 在同一水平线上。
3 减重称量法常用称量瓶,使用前将称量瓶 ,称量时不可用手直接拿称量瓶,而要用 套住瓶身中部进行操作,这样可避免手汗和体温的影响。
4 标定NaOH溶液时,常用 和 等作基准物质进行直接标定。
5 标定HCl溶液时,常用 和 等作基准物质进行直接标定。
6 使用分光光度计,拿比色皿时,用手捏住比色皿的 ,切勿触及 ,以免透光面被沾污或磨损。
7 配位滴定法中常用的氨羧配位剂是 简称 8 以Zn等基准物质对EDTA进行标定时,如果以EBT为指示剂(EDTA为滴定剂)滴定是在pH约为 的条件下,终点时,溶液由
色变为 色。XO指示剂只适用于(EDTA为滴定剂)pH约为 的条件下,终点时,溶液由 色变为 色。如果以PAN为指示剂(EDTA为滴定剂)滴定是在pH约为 的条件下,终点时,溶液由 色变为 色。
8. 1+1 的H2SO4溶液浓度为 mol/L; 1+1 的HCl溶液浓度为 mol/L。1+1 的NH3溶液浓度为 _mol/L。冰醋酸的浓度为 mol/L。
9.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 10. A (纵坐标)~ λ (横坐标) 作图为 曲线,
1
A (纵坐标)~ C (横坐标)作图为 。
二、简答(69分)
1 用减量法称取试样时,如果称量瓶内的试样吸湿,对称量结果会有什么影响影响?如果试样倒入烧杯(或其他承接容器)后再吸湿,对称量结果会有什么影响?(6分)
2 举例说明什么是络合滴定中的“置换滴定法”。(15分) 3 标定Na2S2O3时淀粉指示剂为什么应在近终点时加入?(6分) 4 .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6分)
5.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6分)
6 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5分) 7如何测定含有Ca2+、Mg2+的混合溶液中的Ca2+、Mg2+分量?(25分)(写出原理、操作步骤、所用仪器、试剂)
(lgK’MgY =8.70 , lgK’CaY =10.69)
《分析化学实验》试卷(B)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标定NaOH溶液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中含有邻苯二甲酸,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标定HCl溶液的浓度时,可用Na2CO3或硼砂(Na2B4O7·10H2O)为基准物质,若Na2CO3吸水,则标定结果 ;若硼砂结晶水部分失去,则标定结果 。
2.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蜂蜜中微量铁实验中,盐酸羟胺作 ;醋酸钠的作用是 ;制作吸收光谱的目的是 。将含铁试样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 ;
3.欲配制 1000ml 0.1mol/L HCl 溶液,应取浓盐酸 ml;欲配制(1+1)H2SO4应将 。
2
4.测定胆矾含量时,用Na2S2O3滴定至浅黄色才加入淀粉的原因是 ,再滴定至浅蓝色,加入NH4SCN的作用是使 。
5. 某基准物质A的摩尔质量为130g·mol-1,用它标定0.02mol·L-1
的B溶液,假定反应为5A+2B=2P,则每份基准物质的范围是 6.在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时为掩蔽少量的Fe3+,Al3+,应加入 ,以 为指示剂,测定终点的颜色为
7.在滴定操作中 手控制滴定管, 手握锥形瓶;滴定接近终点时,控制半滴加入,加入半滴溶液的方法是 滴定完毕进行读数时,应将滴定管 ,视线应与 。 二、简答(40分)
1.为什么标定0.1mol/L NaOH溶液时称取的KHC8H4O4基准物质要在0.4~0.6g范围内? ( MKHC8H4O4=204.2) ,用NaOH作为标准溶液测定有机酸摩尔质量时选用什么指示剂?为什么?(10分) 2.下面实验操作中有哪些错误: (5分)
某人称取工业纯Na2CO3试样0.7502克,置于烧杯中,用水溶解
后,定量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然后直接用蒸馏水荡洗过的25ml移液管吸取试液三份,置于预先用试液荡洗过的三角烧瓶中,加入甲基红指示剂2滴,用标准HCl溶液滴定至终点颜色,消耗HCl溶液的平均体积10.1ml。(10分)
3.络和滴定中返滴定法与置换法所使用的EDTA有何不同(是否标准溶液)?用EDTA直接滴定金属离子,终点所呈的颜色是游离指示剂的颜色还是指示剂-金属离子络合物的颜色?(10分)
4.用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时, 加入NH4SCN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NH4SCN溶液要在接近终点时加入?如加得过早,会对分析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10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