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31-38单元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16:06: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7然而不听: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然,这样。8观:看,看到。

9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恒,常常。鸣,啼叫。在黎明按时啼叫。 10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12擗(pì):同“敝”,困、疲劳。

13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11以时而鸣:按时鸣叫。

习题和答案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一直、持久) ②然而不听(虽然这样,却 ) (2)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译:唯有在切合时机的时候说话才有用。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2.说话要看准时机。

(4)阅读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是:要适时而言,否则便是废话。

中心思想

道理:唯其言之时也。

分析:墨子就“多言有益乎?”这个问题,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手法,说明了一个道理: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破。诵读时按图“多言有益乎?”这一问题,从对比的两个方面去理解,得出“唯其言之时也”的道理。

作者简介

墨子:出生日期:前468 ,逝世日期:前376;名翟(dí),鲁阳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译文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启示

多说话不一定有好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才是明智的。

16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4 第34单元

4.1 盲子道涸溪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注释

⒈ 楯:栏杆上的横木。 1. 哂[shěn]:嘲笑 ⒌自分:料想 ⒎道:走,走过。 ⒐怖:害怕。

⒒蚤:通“早”。 13.矜严:矜持自负

⒉第:只要 ⒋涸:水干

⒍沈:通“沉”,沉溺,拘泥 ⒏省:醒悟。 ⒑坠:掉。 12.惫:疲乏 14固:辛苦

翻译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栏杆,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一会儿,力气渐渐用尽了,便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就是实地,何必长时间为难自己呢!”

大道理(其实)很平实,陷在空想之中,执著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个故事该醒悟啊?

启示

①要敢于尝试,不要被自己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②走出思维的局限,战胜自己,才能获胜。 ③不要固执己见,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

内容理解

对“盲子”来说,桥下可能是深渊,可能是激流,桥有多高,水有多深、多宽、多急,这些他一无所知,而且因为眼盲在他坠下之前也永远不可能知道。然而,与其说盲子是因为对桥下一无所知而恐惧,不如说他是怕自己掉下去性命不保。盲子到底还是害怕“死”这一事物本身

在文中有两个通假字: (1)“已”同“矣” (2)“蚤”同“早”

作者

刘元卿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

17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是理学家、教育学家,又是文学家。他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都有成就。所以他的著述比较多,而内容又比较丰富。《江西通志》记载他所著书目有《大学新编》、《山居草》、《还山续草》、《通鉴纂要》、《六鉴》、《诸儒学案》、《贤奕编》、《刘聘君全集》等,他的寓言集《贤奕编》脍炙人口,曾收入《丛书集成》。 4.2 瞎子触象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触其耳者,言如箕?;触其脚者,言如臼?;触其脊者,言如床;触其腹者,言如瓮?;触其尾者,言如绳。 词解: ? 示:给人看。 ?萝菔:萝卜。 ?臼:指舂米用的石臼。 ?箕:簸箕,一种农业用具。 ?瓮:一种大口的盛水或酒的器具。 译文: 18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有一个国王告诉大臣:“你牵一头象展示给盲人(因为盲人看不见所以不能用“给人看”的义项,但一般为这种解释)。”这时盲人们(正在)各自用手去触摸。(这时)国王召问盲人们:“你们所摸到的象像什么?”摸到象牙的盲人说象的体形像萝卜的根;摸到象的耳朵的盲人说象像簸箕;摸到象脚的盲人说象像舂米用的石臼;摸到象背的盲人说象像床;摸到象腹部的盲人说象像大水缸;摸到象尾的盲人说象像麻绳。 解释成语:瞎子摸象:比喻对事物一知半解,不对全局作判断。 近义词:盲人摸象 4.3 木刻钟馗

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 译文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道士,姓李,手艺奇妙精巧,曾经用木头刻过一个钟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着铁简。把诱饵放在钟馗的左手里,老鼠沿着手爬上去吃,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铁简把老鼠打死。 注释 ? 庆历:宋仁宗年号 ? 术士:有法术的人 ? 许:左右 ?中:期间 ?钟馗(kuí):传说中能捉鬼的人 ?持:拿着 ?置:放 ?扼:用力抓住或掐住 (7)饵:诱饵,在文中翻译为食物 ?缘:顺着…往上爬 4.4 商鞅立木

商鞅变法之令(1)既(2)具(3),未布,恐(4)民之不信己,乃(5)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6)民有能徙(7)置(8)北门者,予十金(9)。民怪(10)之,莫敢徙。复(11)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12)予(13)五十金,以(14)明不欺(15)。卒(16)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钱。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钱。”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钱,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19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注释

(1)令:指变法的命令 (3)具:准备 (5)乃:于是 (7)徙:搬放

(2)既:已经 (4)恐:恐怕,担心 (6)募:广泛征求 (8)置:到 (11)复:又 (13)予:给予 (15)欺:欺骗 (17)市:贸易市场

(9)金:古代货币单位(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 (10)怪:(形作意动)以...为怪 (12)辄[zhé]:就 (14)以:用来

(16)卒:终于,最终

(18)商鞅:春秋时秦国重臣

《史记》简介

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习题及答案

一.解释字词

1 既(已经) 2 徙(搬;迁徙) 3 予(给予) 4 辄(就) 5 以(用来) 二.翻译句子

1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市南门(介宾后置) 商鞅于是就命令在国都的市南门外立一个三丈高的木头 2 民怪之,莫敢徙

人民都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它 3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4 恐民之不信

(商鞅)担心民众不信任自己 三.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自己必须先“言必信,行必果 ”。

文言知识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